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内涵不断发展充实的原因。
材料一:(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不承认罗马的教王,反对教权的政府。
——摘编自高一涵(《欧洲政治思想史》)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的诉求,从人文主义传播的角度分析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文主义内涵不断发展充实的原因。
2.单选题- (共30题)
2.
我们***指出: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应该给知识分子以应有的信任和支持,给他们以必要工作条件和适当待遇。这一举措
A.适应了过渡时期的需要 |
B.配合了国家的改革开放 |
C.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
D.科教兴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
3.
有学者认为,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才是他一生思想和事业的真正转折点,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真正转折点。这主要是因为“南方谈话”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B.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
C.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问题 |
D.总结了前一阶段改革开放的成就 |
4.
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封建社会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它
A.推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
B.促进了亚洲国家的社会改革 |
C.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准备 |
D.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 |
5.
美国历史学家罗伯兹说:“16世纪早期,一场深重的危机令西方基督教世界大为震动。它永久性地破坏了旧有的中世纪信仰统一,加快了王权的整合。”这段话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A.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展开 |
B.新航路促进基督教传播 |
C.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兴起 |
D.英国发生清教革命运动 |
6.
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这表明
A.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 |
B.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 |
C.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 |
D.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 |
7.
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这主要反映的是:
A.社会契约论 |
B.自由平等说 |
C.三权分立说 |
D.人民主权说 |
8.
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中讲述了一个“穴居人”的故事:在那里,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人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这说明孟德斯鸠
A.追求社会平等 |
B.反对教会特权 |
C.主张回归自然 |
D.倡导权力制约 |
9.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越是经常、持续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总是以时时翻新、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充满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在我之上的星空,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这表明康德
A.鼓吹暴力革命 |
B.要求实行法治 |
C.反对财产平等 |
D.主张自由和理性 |
10.
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这表明他主张
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 |
B.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
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 |
D.以契约保障个人自由 |
11.
1490年,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A.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
B.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 |
C.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
D.呈现人间的母子亲情 |
12.
黑格尔认为宗教改革的实质内容就是:人通过自己本身被规定,要去自由地存在。这表明宗教改革
A.打破了中世纪的宗教世界观 | B.推动了自由观念的发展 |
C.开启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 D.结束了教会统治 |
13.
古希腊某著名学者对于自然地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
A.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
B.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C.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
D.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
14.
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提到:专制制度压制人的自由,杜绝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途径。但是,他又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不应该依靠人民,而是要祈祷出现一位开明的君主。这说明伏尔泰
A.认可当时英国式的代议制政体 |
B.反对建立人民主权的理性王国 |
C.契合中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
D.宣扬天赋人权的资产阶级理念 |
15.
“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其中使个人“从人的权威下获得解放”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
B.近代科学的兴起 |
C.启蒙运动 |
D.第一次工业革命 |
16.
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据材料可知
时间 | 欧洲 | 时间 | 中国 |
16世纪 |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 明中期 | 李时珍《本草纲目》 |
17世纪 | 伽利略天文塑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 | 明后期 | 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 |
据材料可知
A.都在科学领域具有突破性 |
B.东西方社会发展趋势不同 |
C.“西学东渐”历程开启 |
D.宗教信仰影响科技的发展 |
17.
“正如以往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废除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一样,达尔文主义似乎废黜了人类在地球历史上的中心地位。”这是因为“达尔文主义”
A.彻底否定了上帝造人理论 |
B.最早提出了生物的进化学说 |
C.继承了哥白尼反神学精神 |
D.指明了人类与动物的同源性 |
18.
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A.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
B.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
C.改良蒸汽机问世是工业革命最主要的成果 |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
19.
阅读《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清朝末年学生留俄体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的进步 |
B.20世纪20年代前期,留学人数增加与中共建立和国民革命兴起相关 |
C.20世纪20年代后期,学习内容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
D.“以俄为师”一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的基本路径 |
20.
***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这一论述
A.阐明了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 |
B.说明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理由 |
C.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
D.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纲领 |
21.
“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B.《井冈山的斗争》 |
C.《论人民民主专政》 |
D.《新民主主义论》 |
22.
***在其著作中提出:“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提出一思想的著作最早可能出版于
A.大革命时期 | B.井冈山时期 | C.延安时期 | D.西柏坡时期 |
23.
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
A.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
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
D.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 |
24.
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材料主要反映了
A.“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主张 |
B.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
C.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同时进行 |
D.经济的平等就可以消除阶级冲突 |
25.
1956年,***在探究斯大林犯错误的原因时说,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实践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在“第二次结合”时期,***为吸取苏联建设的教训强调
A.突破“城市中心论”,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
B.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C.依据国情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战略 |
D.必须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
26.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中山“三民主义”。其中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上述主张意在
A.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
B.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
C.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 |
D.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 |
27.
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十六大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
B.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
28.
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十四大强调“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反映了
A.党对科技教育发展的重视 |
B.我国科技教育水平的落后 |
C.科教兴国战略得到了落实 |
D.高校改革促进教育的进步 |
29.
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
B.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 |
C.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
D.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 |
30.
如下,是1949—1987年间大学教授出生地与工作地的统计分布图(按每百万人口占有比例计算)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教授出生地分布 教授工作地分布

教授出生地分布 教授工作地分布
A.社会经济水平决定高校布局 |
B.教育发展与经济文化成正比 |
C.人才流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
D.东部沿海地区忽视教育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