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已经说过,同治、光绪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一个国家,绝非可以舍弃一切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单所能济事。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与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地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
(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材料一我们已经说过,同治、光绪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一个国家,绝非可以舍弃一切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单所能济事。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与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於(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地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的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力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得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2)对待改革,材料一中的“时人”与材料二中的“一般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
(3)材料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2.
明末清初开始了以传教士为媒介的西学东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他们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此外,带来这种科学技术新知识的耶稣会士,本质上是一些宗教人士而非科学家……与其说他们代表了欧洲文明的宽广前沿,还不如说他们只介绍了西方科学中少数一些恰好吸引中国人注意力的分支。即便是这种片面的介绍,也在十八世纪中随着传教运动被抑制而受到阻隔了。因此,耶稣会士所作努力的微弱、儒家士人所持的种族中心式的自满姿态,以及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对外来刺激之不可渗透性,阻碍了中国在此时出现任何现代化的进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近代)中国人背负着传统的重负,对西方世界的本质又一无所知,他们在黑暗中摸索,探求一条适应时代巨变的生存之路……中国人面临着一个令人焦躁的痛苦抉择,那就是:为了使中国得以继续存在,并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旧中国的多少成分应予抛弃,近代西方的多少东西应予采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从十九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学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学习西方的背景。
(2)在思想观念方面,近代中国“应予抛弃”和“应予采纳的”因素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影响。
材料一尽管耶稣会士带来了这些西方文明的样本……他们充其量只是给几乎不可变更的中华文明,带来了一阵微微的颤抖而已。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致不承认需要吸收外来学识。此外,带来这种科学技术新知识的耶稣会士,本质上是一些宗教人士而非科学家……与其说他们代表了欧洲文明的宽广前沿,还不如说他们只介绍了西方科学中少数一些恰好吸引中国人注意力的分支。即便是这种片面的介绍,也在十八世纪中随着传教运动被抑制而受到阻隔了。因此,耶稣会士所作努力的微弱、儒家士人所持的种族中心式的自满姿态,以及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对外来刺激之不可渗透性,阻碍了中国在此时出现任何现代化的进展。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近代)中国人背负着传统的重负,对西方世界的本质又一无所知,他们在黑暗中摸索,探求一条适应时代巨变的生存之路……中国人面临着一个令人焦躁的痛苦抉择,那就是:为了使中国得以继续存在,并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旧中国的多少成分应予抛弃,近代西方的多少东西应予采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从十九世纪初对西方的轻蔑排斥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对西方的崇拜,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一位学识渊博的政治学家用以下的话,总结了这个变化的顺序:“首先是影响器物的技术;而后是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原理;最后则是触及精神生活核心的观念。”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学习西方的背景。
(2)在思想观念方面,近代中国“应予抛弃”和“应予采纳的”因素各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影响。
2.单选题- (共10题)
3.
梁启超在1902年前后,先后撰成张骞、班超、赵武灵王、郑和等人的小传;1904年,又采集春秋战国到汉初这段时间中,“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后世子孙模范者”凡七十八人,编纂成《中国之武十道》一书,作为学校的教科书。梁启超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教育事业 |
B.臧否历史人物 |
C.提倡民族革命 |
D.宣扬民族主义 |
4.
近代某思想家曾说:“余闻东西之人,盛称泰西者,莫不日其国大政事大征伐皆举国会议,询谋佥同而后行。其荐贤授能,拜爵叙官,皆以公选。其君臣上下,无疾苦不达之隐,无壅遏不宜之情。”从中可见,该思想家
A.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B.坚持“中体西用”思想 |
C.赞赏君主立宪政体 |
D.认同革命派的政治主张 |
5.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
B.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 |
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中有旧 |
D.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遭人唾弃 |
6.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如下课程、课时。其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①注重西学
②经世致用
③中体西用
④顺应潮流
课程 | 修身 | 读经讲经 | 中学文学 | 外语 | 历史 | 地理 |
课时 | 5 | 45 | 19 | 36 | 11 | 11 |
课程 | 几何代数 | 植物动物 | 理化 | 图画 | 法制理财 | 体操 |
课时 | 20 | 8 | 8 | 4 | 3 | 10 |
①注重西学
②经世致用
③中体西用
④顺应潮流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7.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11月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创造一个新的社会。但是要使我们的理想社会有实现之可能,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要铲除资本制度,只有用强力打倒资本家的国家。”材料表明当时的共产党人
A.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 |
B.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基本国情 |
C.倡导苏俄的城市中心暴动道路 |
D.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观点 |
8.
胡适认为:“我们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B.新文化运动彻底失败 |
C.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 D.中西文化融合日益加强 |
9.
1901年《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初版,此教科书被誉为“百年语文第一书”。下为此书部分内容:“电”的解释:“阴阳二气薄而生热,热而发光曰电”。“雷”的解释:“阴阳二电摩荡空际,鼓击而成声者为雷。”“议”的阐述:“谓欲事合于义,必群相论议也。因引申为风议谏议之议。今中国有事上闻,辄归部奏;泰西各国则归上下议院公议。”此教科书的出版( )
A.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 B.反映了近代教育的普及 |
C.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时代特征 | D.推动了教育体制改革 |
11.
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人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 “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