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150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1/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与发现经历了长期、缓慢的历程。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儒者荀子说:“人定胜天。”《掷铁饼者》为古罗马时期著名雕刻家米隆的雕塑作品
材料二 中世纪基督教宣扬人是上帝的奴仆,人生下来就有罪。人是愚昧的,要在教会的引领下,杜绝一切私欲,尽全力崇仰上帝,以求“赎罪”。同时期的中国,皇帝号称“天子”,代表上天来统治人间,人是皇帝的奴仆、子民。
材料三 圣母脸上露出微笑,充满了人间的欢乐。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大致同时,中国《水浒传》中的宋江虽然被迫造反,最后仍臣服于朝廷,宁死不再反叛。
(1)据材料一回答这个时代东西方对人有什么共同认识。
(2)据材料二回答此时期东西方普遍认为人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此时期东西方艺术作品对人的描写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你能谈谈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吗?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悌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轮,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两立,合之则两亡。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的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西学”指什么?该派别如何实践其思想主张的?
(2)材料二是哪一派别的思想?结合材料二与此派别的主张,分析材料一派别认识的不足在哪里?并分析此派别认识变化的原因。
(3)陈独秀等先进的中国人以此为指导思想开展的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呈现出怎样的趋势?

2.单选题(共21题)

3.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人才的匮乏
4.
“四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高呼‘打倒孔家店’,墓碑效西方,提倡个人自由,却不肯诚心接受基督。竭力把中国变成一多角形尖锐放射的西方社会。却留下一大缺洞,没有照顾到社会下层之大整体。共产主义即从此缺洞乘虚而入。”由此可知该文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原因在于
A.儒家思想的备受冲击
B.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缺失
C.十月革命的积极影响
D.新文化运动存在的弊端
5.
李贽推崇反礼教的《西厢记》和《拜月亭》,欣赏不受儒学束缚的司马迁、李白和苏轼。此外,他还提倡以鄙俗浅白的口语反映百姓生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李贽的离经叛道的个性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D.抑商政策的松动
6.
近代意大利哲学家皮科(1463-1494)认为:“人性并非自出生就已被决定,上帝并不用铁的必然法则来束缚人,而是给人以意志和行动的自由。”皮科的本质意图是
A.质疑宗教信仰以提升人的主体地位
B.肯定人性以转化人感知世界的视角
C.否定上帝权威以推动自然科学发展
D.批判君主专制推动人文精神发展
7.
达·芬奇在绘画、人体研究、人体解剖、机械、妇女生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从本质上说明达·芬奇
A.创立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近代科学
B.达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C.反教会特权和专制君权,寻求思想解放
D.成为新时代艺术与科学领域的巨人
8.
下表归纳了古希腊著名思想家的出生地及其思想贡献。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思想家
出生地
思想贡献
普罗泰格拉
古希腊阿布德拉城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古希腊雅典城邦
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芝诺
古希腊埃利亚城邦
人生而平等
 
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维方式
B.古希腊城邦公民兴趣广泛
C.政治体制左右人的思想观念
D.西方的人文精神逐渐形成
9.
苏格拉底批评他们(指智者)收费的根据与众不同,他主张,由于收受金钱,他们剥夺了自己的自由。他们只能同可以付给他们费用的人接触,而他(指苏格拉底)自由地享有由他任意挑选的人组成的团体。苏格拉底
A.反对开放式的教育模式
B.提倡自由精神
C.反对将学术直接商业化
D.肯定民主政治
10.
智者学派指出:“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绝对正确或错误的东西——对一个人是正确的东西或许对另一个人就是错误的。真正的智慧应该是能觉察并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
B.怀疑神灵挑战正统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
C.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D.提高了雅典公民的道德修养
11.
马丁·路德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彻底摧毁了罗马教廷统治
C.实现了世俗世界与宗教世界的和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12.
伏尔泰盛赞牛顿是真正伟大的人物。他在《哲学通信》中写道:“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这表明他
A.反对专制提倡民主
B.尊重科学反对迷信
C.主张共和倡导自由
D.崇尚理性否定专制
13.
(题文)1521年,马丁·路德说:“除非用《圣经》的文字和明白的理性证明我是错的,否则我决不放弃自己的观点,我的良心是被上帝的道束缚的。”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A.反对宗教信仰
B.强调上帝是唯一的权威
C.肯定人性的重要
D.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14.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躯体,穿戴也和人一样……会把神的模样描绘得和自己一样。”这表明色诺芬
A.倡导唯物主义B.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C.否定神的存在D.反对天主教会权威
15.
卢梭认为:“主权既然不外是共同意志的作用,所以就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卢梭意在强调
A.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B.公共意志高于法律
C.个人利益高于公共利益
D.法治是民主的基础
16.
法国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
A.借文学艺术讽喻教会腐败
B.为纯洁信仰改造天主教会
C.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D.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17.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A.楚辞、汉賦、唐诗
B.楚辞、唐诗、宋词
C.宋词、唐诗、楚辞
D.唐诗、宋词、元曲
18.
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织大国,然而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是
①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重视系统性的科学实验
④理论体系完整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19.
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B.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C.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20.
20世纪20年代,郑贞文的独幕话剧《爱之光》曾经在中国风行一时。剧中有4位人物:理学博士、泰谟(Time,男)、石佩姒(Space,女)和光神。全剧描写理学博士(实为爱因斯坦化身)借“光神”(实为光速)之助,撩开了泰谟和石佩姒面纱,发现他们二人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话剧创作的最要历史背景是爱因斯坦
A.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B.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C.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D.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
21.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若诏旨一下,天下雷动,土气奋跃,海内耸望……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由此可见,他
A.认为变法会得到西方国家的支持
B.正确认识到维新变法的群众基础
C.没有认识到维新变法运动复杂性
D.对中国的国情有正确深刻的认识
22.
“常有人说:白话文的局面是胡适之、陈独秀一班人闹出来的。其实这是我们的不虞之誉,中国近来产业发达、人口集中,白话文完全是应这个需要而发生而存在的。适之等若在三十年前提倡白话文,只需章行严一篇文章便驳得烟消灰灭。”材料认为白话文得以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A.白话文的自身价值
B.胡适、陈独秀的推动
C.制度和环境的根本变化
D.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23.
***在致蔡和森的信中说:“我看俄国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可见,他
A.反对俄国采用“恐怖的方法”
B.赞同中国走俄国式的道路
C.认为俄国革命的方法不妥当
D.否定中国走俄国式的道路

3.选择题(共1题)

24.心算.

50+10={#blank#}1{#/blank#}

60+30={#blank#}2{#/blank#}

50+20={#blank#}3{#/blank#}

70+20={#blank#}4{#/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