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黑龙江大庆中学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1500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6/9/2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世界不同地区文明冲突、碰撞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国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以朱熹理学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思想于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作为助力推动了欧洲进入了“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伏尔泰将《论语》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应该遵守的座右铭。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罗伯斯庇尔,在起草《人权宣言》时,还将它作为自由道德的标志写入其中。
材料三、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材料四、窃以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此不攻破,吾国之政治、法律、社会道德,俱无由出黑暗而入光明。
——陈独秀(1917年1月1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相通的地方”,分析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分别对东西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哲学时代”或“理性时代”指的是什么事件?伏尔泰、罗伯斯庇尔推崇儒家的意图是什么?与他们同时期的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哪些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4)对材料四中陈独秀的观点,你持何看法?说明理由。
2.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2.单选题(共11题)

3.
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4.
康德这样定义启蒙:“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过别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如果不成熟的原因不是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运用理智的决心与勇气,那么这种不成熟就是自我招致的。”这说明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
A.人身的自由
B.主权在民
C.思想的自由
D.社会契约
5.
“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A.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B.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C.赞扬君主专制制度
D.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并没有对天主教会进行改革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C.宗教改革因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的目的是脱离罗马天主教皇的管辖
7.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当时思想解放的力度不够
B.文人们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
C.人们绝大多数都信仰神圣的宗教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8.
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
A.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奴役和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
9.
虚危之间针路明,南方张宿上三乘。坎离正位人难识,差却毫厘断不灵。诗中描述的是: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10.
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其著作《资本主义论丛》中曾指出,18世纪的欧洲“礼拜堂日趋没落、实验室欣欣向荣”。与这一现象的出现无关的是(    )
A.进化论的提出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D.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1.
某当代学者在评价中国近代思想界的一位里程碑式巨人时,用了如下小标题。这位“思想巨人”有可能是

以西方天赋人权抨击封建专制主义

以西方进化论为变法之理论基础

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振兴国家之根本
 
A.魏源B.严复C.陈独秀D.孙中山
12.
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说,西方文明“举凡政治之所营,教育之所期,文学技术之所风尚,万马奔驰,无不齐集于厚生利用之一途。一切虚文空想之无禆于现实生活者,吐弃殆尽”。可见陈独秀鼓吹西方学说的真正目的是(    )
A.彻底颠覆中国的传统文化
B.促进社会的全面革新和进步
C.实现穷思极解泛文空论的理想   
D.把西方文明融入中国儒学文化中
13.
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萌发于***思想,形成于邓小平理论”。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等人的探索已经彻底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等人的探索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理论渊源
C.邓小平创立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思想精髓
D.邓小平理论是对***思想的完整继承

3.选择题(共2题)

1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1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