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135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26

1.判断题(共4题)

1.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经孔子整理编订,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2.
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是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也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3.
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据此记载可知,当时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
4.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夫蛮狄羌夷之名,专指残虐性情之民,……非谓本国而外,凡教化之国皆谓之“夷狄”也。……诚知乎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内之良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呜呼!八荒以外,存而不论,乌知宇宙之大哉?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四 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黄宗羲的主要观点。据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魏源针对“不能再称西方文明之国为蛮夷”,而提出了什么重要主张?这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
(4)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陈独秀掀起的这场运动的口号是什么?这场运动在当时起到的最主要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从黄宗羲到陈独秀,中国思想界经历的巨大变化呈现怎样的特征?

3.简答题(共1题)

6.
简答题。近代中国衰败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前仆后继,不断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民族复兴在思想和实践上实践上进行了哪些探索?简述其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资产阶级阶级革命派代表孙中山为振兴中华,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3)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4)综上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复兴的认识。

4.单选题(共25题)

7.
下图为邱炯的名为“为什么开不快”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晚清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活动及结局。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内部不同政治势力的斗争
B.清朝皇帝没有实权
C.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
D.没有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8.
《韩非子·五蠹》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则故事表明,韩非子主张
A.加强君主集权
B.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C.“事异则备变”
D.勤劳耕作,不要好高骛远
9.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聊斋志异》:“(女)儿已委身乔郎矣,更无归理。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10.
北宋人徐兢撰写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是夜,洋中不可住,惟视星斗前进,若晦冥,则用指南针,以揆南北。”对这段文献解读正确的是
A.这是世界航海史上使用罗盘针的首次记录
B.宋代人利用磁石指南特性发明了指南针
C.可印证在北宋时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
D.可证实中国是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
11.
“使原料多样化,还能化旧利废,取材方便,提高了植物纤维的质量,便于普遍推广,成为书写的不可或缺的材料”。这种工艺带来的变革
A.造出中国最早的纸张
B.奠定了雕版印刷的技术基础
C.为兴办太学创造条件
D.便利科学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12.
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词曲艺术仅存的活化石,其蕴含的抄写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但是被尊为“雅部”的昆曲在国家养、文人捧、皇上听的情况下,却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
A.蕴含更高艺术价值
B.得到西方人的认可
C.符合晚清政治需要
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13.
宋以后书籍传于后世的,其数量规模远非唐朝以前可比。这主要是因为
A.商业经济的繁荣
B.教育事业的发展
C.政治体制的改革
D.科学技术的进步
14.
弗兰西斯·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是在文字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争上,第三种是在航海上。”其中“第一种”东西指的是
A.造纸术
B.火药
C.指南针
D.印刷术
15.
下图为苏轼《治平帖》局部,对该作品书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笔画圆匀,富图案美
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任情纵性,美感极佳
D.行云流水,清晰活泼
16.
下列为《红楼梦》中的部分描述,由此表明《红楼梦》
第三回
黛玉进入“荣禧堂”……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多高的青绿古铜鼎……一边是玻璃盆。
第三十九回
“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第四十回
每人一把乌银洋錾自斟壶,一个十锦珐琅杯。
第五十二回
贾母便命鸳鸯来“把昨儿那一件孔雀毛的氅衣给他吧……这是俄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
 
A.属于历史演义小说体裁
B.能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C.描写情节均有事实依据
D.否认清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7.
“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三五步遍行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里描述的是
A.戏剧艺术的象征虚拟
B.诗词歌赋对仗工整
C.思想与科技成就显著
D.文人绘画抒情达意
18.
有学者这样评价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历史事件:“它是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各种各样的“主义”传入中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该事件是(   )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19.
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20.
梁启超在评价一位儒学大师的著作时说,“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他评价的这部书应是
A.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B.朱熹的《四书集注》
C.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D.李贽的《焚书》《藏书》
21.
(题文)“《海国图志》是《南京条约》签订以来中国人对世界事务的一次开放性的总思考,影响了此后数十年中国的发展道路。”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
A.鼓舞了清朝军民反侵略的斗志
B.激发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热情
C.推动了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
D.促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2.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条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符合此观点的思想有
①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中体西用
③维新变法思想
④民主共和思想
⑤民主与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⑤
D.③④⑤
23.
“时代词汇”是记录社会前行的路标。“自强、自立、自存、自治、竞存、适存、进化、进步等,有些人的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竞存、演存、演生”等词汇。这批新词汇开始广为流行的时代最有可能是
A.太平天国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24.
关于维新变法,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曾这样说:“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下列能够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B.严复《天演论》
C.梁启超《变法通议》
D.魏源《海国图志》
25.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直接打开了国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林则徐、魏源的回答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君民共主,设立议院”
C.“师夷长技以自强”
D.“天下为主,君为客”
26.
“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这场“现代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陈独秀、胡适
27.
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得其助力仍在发展,各种宣传新文化的报刊数量增加不少,但其主导趋向却有了明显的变化。材料中的“主导趋向”是指
A.社会主义革命兴起B.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民主共和思潮发展D.民主科学观念盛行
28.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民权主义”的内涵是
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进行社会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
D.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29.
***说:“《水浒传》里有个水泊梁山,朝廷的干军万马拿他没得办法。我们到了井冈山这样的地方,反动派也奈何不了我们,我们就是到那儿去当红色‘山大王’!”井冈山根据地建立说明中国共产党( )
A.坚持国共合作的道路B.坚持城市中心道路
C.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D.坚持农村与城市相结合的道路
30.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到:“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三大政策
31.
《孙中山选集》指出:“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孙中山在此强调的“最大的责任”是
A.民族主义
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主主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4道)

    材料分析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