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表格
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与近代中国思想史相关的主题进行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鸦片战争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甲午中日战争 | 洋务运动 | 维新变法 |
八国联军侵华 | 实业救国 | 辛亥革命 | 新文化运动 | 马克思主义 |
从表格中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与近代中国思想史相关的主题进行阐释。(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并运用这三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单选题- (共20题)
2.
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主张
A.“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
B.“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
C.“唯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递” |
D.“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
3.
在历史上,中国一贯将外国视为“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夷”的提法方被“洋”或“各国”所取代。“洋务”遂成为“一时之世风”,“一时舆论之所趋向”。这一变化反映了
A.近代中国屡败于列强产生畏惧心理 |
B.时人对“技不如人”的体认日益加深 |
C.洋务派开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之风气 |
D.西方文明完全取代传统的中华文明 |
4.
“(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进步思想是
A.经世致用 |
B.师夷长技 |
C.中体西用 |
D.托古改制 |
5.
(题文)“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最可能的是( )
A.林则徐 | B.康有为 | C.孙中山 | D.陈独秀 |
7.
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
B.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
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
D.封建君主制的需要 |
8.
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以应用题集形式写成。全书共分方田、粟米、衰(cuT)分(按等级分配物资和税收比例)、少广(开平方和开立方)、商功(工程的体积计算)、均输(赋役及税收计算)、盈不足(盈亏问题)、方程、勾股等九章。据此分析,该书的编写主要是为了
A.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
B.建立独具特色的数学体系 |
C.加强对于广袤国土的统治 |
D.给各级学校配备数学教材 |
9.
2011年1月,在全国大学生中开展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结果公布,在270项候选中国文化符号中,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依次是:汉语(汉字),孔子、书法、长城、五星红旗、中医、***、故宫、邓小平、兵马俑,而周杰伦、韩寒均排在200名之后,这一结果反映
A.中国传统典范及遗产深刻影响青年一代 |
B.青年一代的核心价值观发生根本转变 |
C.现代传媒带来的“追星”现象已不复存在 |
D.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甚微 |
11.
宋应星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材料表明中国传统科技的突出特点是
A.重人伦,轻自然 |
B.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经验性 |
C.重视科学实验 |
D.注重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探索 |
12.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他这样做
A.迎合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 |
B.大大开拓了中国知识分子眼界 |
C.打破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观念 |
D.改变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角度 |
13.
《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
A.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
B.中国文化的自身魅力影响其转型的程度 |
C.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
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 |
14.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在当时并未产生多大反响,近二十年以后,洋务派才开始将学习西方的主张付诸于实践。这反映了
A.清政府对时局变化反应迟钝 |
B.魏源的主张没有可行性 |
C.“中体西用”学说被广泛接受 |
D.清王朝被西方列强利用 |
15.
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宣扬“德先生”和“赛先生”,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俄国十月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思想启蒙运动已失去社会价值 |
B.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阶级共识 |
C.思想运动的发展体现时代要求 |
D.民主科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
16.
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
C.符合了当时的国情 |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
17.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材料中的“有识之士”提倡( )
A.中体西用 | B.维新变法 | C.民主共和 | D.民主科学 |
18.
学者季羡林认为,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这里“心的部分”是指
A.外国先进的科技 |
B.外国的思想文化 |
C.外国的政治制度 |
D.外国的生活方式 |
19.
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的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说仁统万物,仁统宇宙,仁就是世界的本体。由此可见,谭嗣同这一思想认识的突出特点是
A.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结合 |
B.全盘照搬西方思想学说 |
C.用传统文化取代了西方思想 |
D.顽固坚守儒家传统思想 |
20.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着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甲午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进步思想的主流是
A.中体西用 |
B.变法图强 |
C.民主共和 |
D.民主与科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