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采用“官商合办”形式,是中国第一个近代股份公司,推动了中国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20年间,外资轮运企业垄断了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已至暮年的晚清政府既无振作航运业的美备之法,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统管局务;中国社会大量游资的持有者买办商人拥有大量资金,却由于利润刺激大多将资本投向外国股份公司,“深受洋人盘剥之”……而且,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于是,李鸿章向当时的同治皇帝上书,要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股票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轮船招商。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时,仅有轮船4艘,2319吨;到1883年,已有轮船26艘,33370吨。开办后,要消耗大量燃料,招商局于1878年投资开办开平煤矿,该矿设备完善,雇佣工人达3500~4500人。燃料问题解决后,进一步又要解决原料问题,于是有同茂铁厂的创办及各种有色金属,如铜矿、铅矿、金矿之开采。煤与各种金属矿厂的开办,又产生陆上运输的问题,于是导致了铁路的建筑。因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优质钢材,于是1889年张之洞筹办汉阳铁厂。通讯等事业也被提上日程——天津电报局于1880年开办。
——摘编自胡显中《上海轮船招商局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轮船招商局创办的目的和实行“官商合办”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招商局经营范围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核心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20字左右)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20年间,外资轮运企业垄断了中国沿海及内河航运,清政府担心漕粮运输受制于外轮。已至暮年的晚清政府既无振作航运业的美备之法,又无力筹集全部资金,统管局务;中国社会大量游资的持有者买办商人拥有大量资金,却由于利润刺激大多将资本投向外国股份公司,“深受洋人盘剥之”……而且,洋务运动的军事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于是,李鸿章向当时的同治皇帝上书,要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股票募集资金,然后进行轮船招商。
——摘编自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时,仅有轮船4艘,2319吨;到1883年,已有轮船26艘,33370吨。开办后,要消耗大量燃料,招商局于1878年投资开办开平煤矿,该矿设备完善,雇佣工人达3500~4500人。燃料问题解决后,进一步又要解决原料问题,于是有同茂铁厂的创办及各种有色金属,如铜矿、铅矿、金矿之开采。煤与各种金属矿厂的开办,又产生陆上运输的问题,于是导致了铁路的建筑。因铁路的修建,需要大量优质钢材,于是1889年张之洞筹办汉阳铁厂。通讯等事业也被提上日程——天津电报局于1880年开办。
——摘编自胡显中《上海轮船招商局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三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轮船招商局创办的目的和实行“官商合办”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招商局经营范围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核心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20字左右)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缫丝业最大的打击在于需求锐减及丝价暴跌。1930年,上海有缫丝厂102家,由于出口减退,多数缫丝厂陷入经营困难,翌年便减少到70家,缫丝设备也从25400架减少到18000架。1932年,除经济危机的摧残,“一·二八事变”的战火直接导致很多工厂受损,相继停业或倒闭,工厂数继而降到46家,丝车数也减少到12000架。随着恐慌在1933—1934年的进一步深化,持续开工的工厂愈发所剩无几,到1933年末只有10家,到1934年5月仅剩不超过6家,上海的丝厂以20%的开工率创该年各行业最低。对于民族工业面临的困境,国民政府未提出积极的救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强争抢中国市场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 世界经济危机对于中国缫丝业最大的打击在于需求锐减及丝价暴跌。1930年,上海有缫丝厂102家,由于出口减退,多数缫丝厂陷入经营困难,翌年便减少到70家,缫丝设备也从25400架减少到18000架。1932年,除经济危机的摧残,“一·二八事变”的战火直接导致很多工厂受损,相继停业或倒闭,工厂数继而降到46家,丝车数也减少到12000架。随着恐慌在1933—1934年的进一步深化,持续开工的工厂愈发所剩无几,到1933年末只有10家,到1934年5月仅剩不超过6家,上海的丝厂以20%的开工率创该年各行业最低。对于民族工业面临的困境,国民政府未提出积极的救济措施。
——摘编自《世界经济危机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衰退》
材料二 经济危机发生后,他们对中国的争夺更为激烈。在对华争夺战中,美国先后与国民政府订立两项借款合同,1931年的美麦借款规定:“中国向美国粮市平价委员会购买美麦粉45万吨,此项麦价,嗣经结算,共美金9212826.56元,作为借款。”美麦连本带息,高出当时国产麦市价的30%以上。两年后,美国财政善后银公司向国民政府再次贷款5000万美元,以购买美国的棉花和小麦……日本更是充当了侵华的急先锋,不仅武装占领东北四省,控制华北,而且鼓吹所谓的“中日经济提携”,掠夺中国的资源,提出“工业日本,农业中国”的口号,企图变中国为其原料供应地,后来更是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汪效驷《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农村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缫丝业衰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强争抢中国市场的手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5题)
3.
19世纪中期以后,洋货——漂洋过海从外国进口的货物,包括洋火(火柴)、洋布(机纺布)、洋油(煤油)等,日益涌向中国市场。这种情况表明
A.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 B.中国被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
4.
晚清时期在工商和社会服务业领域,已远不是“三百六十行”所可形容。晚清民初中国的职业分化现象,其初兴虽近乎西方,然本土的市场、知识及制度因素却使不同职业体现出不同的行业特征。材料说明
A.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阶段 |
B.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结构出现了严重分化 |
C.自由职业群体的兴起大大推动政治变革 |
D.工业化和城市化使社会分工更趋于细化 |
5.
有人考察了32个传统手工行业,鸦片战争后衰落的有7个,继续维持的有10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1个。由此说明
A.传统手工业是近代工业产生途径之一 | B.列强侵略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夭折 |
C.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加快向前发展 | D.政府扶持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
6.
光绪五年(1879年),旅日华侨卫省轩在广东佛山开办了第一家火柴厂。19世纪80年代后期,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福州、太原等地相继建立火柴厂。”……天津自来火公司成立于十二年,由官绅杨宗濂、买办吴懋鼎、淮军将领周盛波等合资设立。19世纪90年代初又集股扩大投资,资本达4.5万两。以下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A.打破了洋火垄断中国市场局面 |
B.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民族资本近代企业 |
C.成本高质量低,难同洋货竞争 |
D.列强的资本输出客观上推动了其发展 |
7.
1931年9月,国民政府实业部颁布的《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规定,“凡中华民国人民研究工业技术,对于工业上之物品或方法首先发明者”,得依本条例“给以专利权10年或5年,前项专利权以国家为区域”。这一举措
A.是抗战时期的应急措施 | B.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 |
C.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D.限定了官僚资本的膨胀 |
8.
下表是很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对1893~1899年农产品出口量进行的统计(单位:担)。该表反映了


A.中国的农业生产快速发展 | B.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
9.
清末官商合办的电报局,发起时多赖商人踊跃入股。1908年,政府将其收归官办时,以商人收利已久、应减价报效为由,将股票收购价格从商人提出的每股290元,酌定为150元。据此可推断
A.清末新政成为洋务运动的翻版 |
B.发展官营企业成为各界的共识 |
C.产权意识的滞后制约新政成效 |
D.政府厉行抑商的政策一以贯之 |
10.
下表反映的是19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初南方沿海某乡居民生活情况统计表(单位:人)从中可以看出南方沿海地区
时期 | 迁出 | 他乡种田 | 城镇做工成经营商业 | 出国从事工商业 |
1820-1849年 | 29 | 29 | 0 | 0 |
1850-1879年 | 72 | 15 | 49 | 8 |
1880-1911年 | 156 | 0 | 118 | 38 |
A.传统农业衰落,近代农业兴起 | B.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C.民众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 D.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
11.
下图是1912年—1936年全国水田价格变动趋势图,据图可知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
B.农村资本流动受当时国际形势影响较大 |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时期经济衰退 |
D.当时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 |
12.
1935年,“国民经济建设计划”指出:“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应当是有计划的有统制的建设,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此计划
A.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创造机会 |
B.表明政府认识到团结抗日的重要性 |
C.利用国家力量发展民族经济 |
D.从国家层面遏制了官僚资本的扩张 |
13.
至1922年,在全国的一百五十万枚纱锭中,集中在上海的竟上升至41.8%,此外,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五个城市又集中了37.9%,剩下只有20.3%的纱锭分布在全国其他地方。这主要说明了我国的民族工业
A.轻工业部门发展不平衡 |
B.轻工业发展迅速 |
C.轻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
D.轻工业发展受挫 |
14.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客观上说明
A.中国经济结构落后于西方 | B.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
C.当地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 D.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 |
15.
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筹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
A.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
B.均衡了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 |
C.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
D.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 |
16.
下图是米谷创作的漫画《伪金圆券:这难道是我昨晚脱下的鞋子吗?》漫画中,画家把金圆券画成人形,一夜之间身体缩小了几十倍。昨晚穿的一双鞋比它的身体还要大,如同两条船。该漫画反映的情景可能出现在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
B.抗日战争时期 |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4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