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
——(王安石《临川集》)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四:胡适,这样热心倡导西化的人,在1914年的《留美学生年报》中居然发表了一篇《非留学篇》,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语:“留学生,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费时伤财事倍功半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远久之图也。”
材料五: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派遣学生留美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时代背景,概括指出胡适对留学问题态度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
——(王安石《临川集》)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四:胡适,这样热心倡导西化的人,在1914年的《留美学生年报》中居然发表了一篇《非留学篇》,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语:“留学生,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费时伤财事倍功半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远久之图也。”
材料五: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派遣学生留美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时代背景,概括指出胡适对留学问题态度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
2.
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个人自由的实现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因为他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裹好的帽子、包紧的头巾将它保护起来,避免男人淫荡的目光和陌生人猥亵的好奇。
——摘编自(法)罗贝尔·福西耶《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
材料二: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它往往是用白色的或黄色的蚕丝做成的……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不论天然和人工的都是金黄色。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
——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三: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而用来满足这种激情的手段则常常是犯罪的……有强烈的情绪而无法控制是因为他是产生自性格软弱;但是在意大利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由于强有力的性格堕落……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
——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康德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康德还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
——摘编自叶秀山《启蒙与自由——叶秀山论康德》
(1).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头发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看法。
(3).据材料四,概括康德关于个人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处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因为他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裹好的帽子、包紧的头巾将它保护起来,避免男人淫荡的目光和陌生人猥亵的好奇。
——摘编自(法)罗贝尔·福西耶《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
材料二: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它往往是用白色的或黄色的蚕丝做成的……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不论天然和人工的都是金黄色。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
——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三: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而用来满足这种激情的手段则常常是犯罪的……有强烈的情绪而无法控制是因为他是产生自性格软弱;但是在意大利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由于强有力的性格堕落……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
——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康德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康德还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
——摘编自叶秀山《启蒙与自由——叶秀山论康德》
(1).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头发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看法。
(3).据材料四,概括康德关于个人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处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2.单选题- (共10题)
3.
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两则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A.“进化论”为社会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
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变化不大 |
C.变革救亡图存为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
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
4.
“明遗民深感家国之痛,……以字画寄趣。如八大山人。狂醉之后,挥笔泼墨,涂一帧残山剩水,间或勾一笔白眼向人的鸟,染数尾怒目而视的龟,表示睥睨社会尘垢的心境。”依据这一描述,下图八大山人的《孤禽图》可归类为


A.景物素描画 | B.花鸟工笔画 |
C.文人写意画 | D.社会风俗画 |
5.
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
B.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
6.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
B.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
C.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
D.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
9.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
C.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
10.
上海师大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
D.激进民主派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
11.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下列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师夷长技以制夷” |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 |
D.设议会、开国会 |
12.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 B.明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 | 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