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132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4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二: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法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师友以成就之,此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
——(王安石《临川集》)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以同文馆、电报学堂、武备学堂、水师学堂、自强学堂等命名的学堂相继创办,其间还有150多人被派赴美、英、法等国留学。
材料四:胡适,这样热心倡导西化的人,在1914年的《留美学生年报》中居然发表了一篇《非留学篇》,发出这样的惊人之语:“留学生,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费时伤财事倍功半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远久之图也。”
材料五: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施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派遣学生留美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和时代背景,概括指出胡适对留学问题态度的原因。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
2.
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个人自由的实现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女性发型是女性特征的象征。解开头发,就有了色情意味……如果在自己家里这样,倒是无所谓的。可是在私人领域以外,就得把它藏好。因为他就好像承载着家庭的秘密和神圣,这些都与别人无关:裹好的帽子、包紧的头巾将它保护起来,避免男人淫荡的目光和陌生人猥亵的好奇。
——摘编自(法)罗贝尔·福西耶《这些中世纪的人——中世纪的日常生活》
材料二:装饰品中使用最多的是假发。它往往是用白色的或黄色的蚕丝做成的……人们所要求的理想的头发的颜色,不论天然和人工的都是金黄色。因为人们认为太阳光能把头发变成这种颜色,所以许多女人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都会整天在露天中度过……乡间妇女也在这方面和城市姊妹们争妍。
——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三:这个民族的每一种激情的趋势都是强烈的,而用来满足这种激情的手段则常常是犯罪的……有强烈的情绪而无法控制是因为他是产生自性格软弱;但是在意大利我们所看到的却是由于强有力的性格堕落……这种性格的根本缺陷同时也就是构成它的伟大的一种条件,那就是极端“个人主义”……看到别人利己主义的胜利,驱使他用他自己的手来保卫他自己的权利。
——摘编自(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材料四:启蒙思想家康德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康德还认为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必然”使个人行为与普遍道德法则协调一致。所以,法律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共存的条件和制度。
——摘编自叶秀山《启蒙与自由——叶秀山论康德》
(1).据材料一、二,概括说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对头发的不同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不同看法的原因。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看法。
(3).据材料四,概括康德关于个人自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时期人文精神的核心内涵。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处理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关系。

2.单选题(共19题)

3.
“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这一言论体现的启蒙思想包括
①天赋人权
②理性主义
③主权在民
④社会契约
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4.
下列示意图最有可能反映的是西欧
A.世俗王权的演变
B.资产阶级力量的变化
C.教会势力的演变
D.市民阶层力量的变化
5.
与文艺复兴不同,启蒙运动所崇尚的理性主义是由一种欲构筑富有创造性的理论的信念所驱使,创造出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的、全新的思想,崇尚科学知识是其核心,坚信人的理性能够借助于“科学方法”去探究把握自然法则(包括人的本质的法则)。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中,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是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分野的重要标志
B.启蒙运动推崇通过理论创造而不是模仿传统来推广理性思想
C.启蒙运动基于科学革命的重大突破而强调科学与理性的结合
D.关于社会自我运行的基本法则的可认识性是启蒙运动的信条
6.
人们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称为启蒙思想,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思想(   )
A.批判教权主义,提倡理性主义
B.批判专制主义,提倡自由平等
C.批判了旧秩序,对新社会提出设想
D.否定封建王权,提倡民主自由
7.
下列对于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中能够体现出其“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人生而自由,主权在民”
D.“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8.
中国古代和世界近现代都很注意用权力制约权力,以下关于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职权牵制与监督和孟德斯鸠三权分立中的三权制约最根本的不同是
A.三权内容不同B.对社会影响不同C.本质目的不同D.产生时代不同
9.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不断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
四位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题,各命制了一个题目,你觉得比较合适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
④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11.
   ,肇始于隋朝,行于唐世,扩于五代,而精于宋人。”横线处的文字是
A.雕版
B.造纸
C.指南针
D.火药
12.
浙江籍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①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④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13.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表达是对中国戏曲现象生动的描述。这种描述反映出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是
A.动作程式化B.场景虚拟化C.人物脸谱化D.语言音乐化
14.
下图是1861年英国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一群猴子正被介绍给另一只穿着时髦衣服并拿着一本书(处于上流社会)的猴子(右)。此漫画
A.形象地说明了人类进化的历程B.反映了进化论传播的艰难
C.表达了作者对宗教神学的不满D.批判了上帝“创世”说的荒谬
15.
对下表信息理解准确的有
1940年代晶体管催生了改良型助听器和袖珍收音机,预示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50—70年代
第一座商业核电站诞生后的20年间,共有42座核电站提供着美国约4.5%的电力供应
1957、1958年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次年美国发射第一枚太空卫星
1961、1962年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进行了环球飞行,次年美国派约翰·格伦进入太空轨道
 
①便捷廉价的动力推动资本主义确立全球体系
②标志着对宏观宇宙和粒子世界认识的新突破
③二战及冷战时期的科技发明推动着社会进步
④太空领域是美苏争夺战略全局优势新制高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
“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指的是
A.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B.法拉第的电磁学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7.
《科学的旅程》一书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不符合该论述的是
A.从亚里士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
B.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C.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
D.从量子理论到光电效应的成功解释
18.
被誉为洋务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这表明他
A.主张“中体西用”
B.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未超越洋务派的历史局限
19.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有三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三大理论成果,即***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共同特征表现为
①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 
②科学地解决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三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④共同的宗旨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
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亲自率领“国务卿士、文武将吏”拜谒明孝陵(见下图)。在祭文中,孙中山强调了辛亥首义、清室退位光复中华大业的成就,并且说:“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这说明
A.朱元璋的反元事迹激励了革命派
B.革命派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C.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D.三民主义的目标已经实现
21.
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这说明
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
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
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3.选择题(共4题)

22.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共有特征的一组是(      )
23.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共有特征的一组是(      )
24.下列各项不属于生物共有特征的一组是(      )
25.

方程(2x2-3x-2)+(x2-5x+6)i=0的实数解x={#blank#}1{#/blank#}.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