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21289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2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额》(单位:两白银)

材料二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表

材料三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1)从上表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结合材料三分析,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实业投资热,是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它的主角是以盈利为主要动力的新兴企业家,他们投资的产业主要集中于民生领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面大量广的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根据国内学者计算,工业增长率在1912年到1920年达到13.4%。”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都是源于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给资本主义找上一个政府干预的氧气面罩,后者是给社会主义加上一个市场经济的发动机,从而使单纯的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它们都由此解决了旧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鲍盛刚《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中国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分析该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是如何解决“原有社会治理模式不完美”问题的?

2.单选题(共11题)

3.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分别指(  )
A.精耕细作、平均主义B.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主要“新”在: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③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④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
1977年11月在广东,邓小平指出,(农村)民主评分不能普及,大队核算也不能搞早了。生产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不能随便过渡。这主要强调
A.在农村分配中不能实行民主制度
B.在农村不能实行平均分配的制度
C.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D.人民公社化的体制必须彻底否定
6.
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反映了
A.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
C.对“包产到户”的认识有待突破
D.农村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7.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强调,改革开放……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他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的正确方向是
A.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
B.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阐释姓“资”还是姓“社”问题
8.
1986年3月,安徽省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成立。它是安徽全省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及从业人员自愿组成的全省联合非营利社会团体。对此点评正确的有
①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②说明安徽最先进行了改革尝试
③是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产物
④说明安徽摆脱了姓“资”姓“社”的束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④
9.
《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这一重要文献出台时间最有可能是
A.1958年
B.1960年
C.1982年
D.1997年
10.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省凤阳县的十几户农民,曾写下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农民签下这份契约,说明
A.家庭联产责任制得到政府肯定
B.农民要求加强党的领导
C.农民拥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体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11.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实验: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如此反响
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
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
D.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12.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指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13.
1982年,浙江义乌宣布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并宣布“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一两年间,这个不通铁路、没有工厂、资源匮乏的小城,迅速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小商品专业市场。这反映出(   )
①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②基层干部群众的改革创新精神
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意向  
④义乌已成为全国贸易网络的核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