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额由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迅速上升到1864年的1.05亿两,中国也很快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中国的航线大为缩短,更多的西洋商品涌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后,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
材料二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指什么?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两种经济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额由四五十年代的每年一千万至三四千万海关两,迅速上升到1864年的1.05亿两,中国也很快由出超国变为入超国。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欧洲到中国的航线大为缩短,更多的西洋商品涌入中国……19世纪70年代后,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
材料二 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地点 | 创办人 | 企业名称 |
上海 | 方举赞 | 发昌机器厂 |
南海 | 陈启沅 | 继昌隆缫丝厂 |
天津 | 朱其昂 | 贻来牟机器磨坊 |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指什么?促使“晚清中国的洋务运动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新变化?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两种经济现象有何内在联系?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单选题- (共8题)
2.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进行一次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与下列一组图片相关的主题应是( )

江南制造总局

汉阳铁厂



汉阳铁厂

A.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
B.洋务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5.
清末《新辑志士文录初编》记载:“佛山针行向称大宗,佣工仰食以千万计。自有洋针,而离散殆尽矣。”这一现象可以印证的观点是( )
A.在洋货冲击下传统手工业技术日益失传 |
B.近代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压迫 |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破坏传统工业 |
D.传统工艺技术落后于机器生产 |
7.
据时人(1846年)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时人”所说的“吾村”应位于我国( )
A.西北地区 | B.西南地区 | C.京津地区 | D.东南沿海 |
8.
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
9.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单选题:(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