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2.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2126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城市和商业的发展反映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纵使竭力招徕,而全省之一隅之地,民间服用无多,又不克转鬻他省.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是即有愿往江浙等省贩货之人,而销既不多,势必裹足;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请回答:
(1)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明代白话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成化年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看见别人经商图利,时常获利几倍,就也想做些生意。初时很不走运,落得倾家荡产,幸得朋友去海外经商,就要把他捎带了去。无意之间,他在街上走,看到游街的红灿灿的名为“洞庭红”的蜜桔,就用朋友赠送的银子买了百十斤蜜桔抬上船去,被朋友们嘲笑一番,没想到,到了南洋,当地人不识,均以一个大钱一个抢购,无意之中获利千倍。在返回途中,他捡到一个巨大的“乌龟壳”,又被取笑一番,岂知船到福建,被一个“波斯商人”看到,以五万银子买下。遂逐步发展成大户人家。
(1)这则故事提供了哪些有关明代社会经济和生活观念的信息?
材料二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面对甲午战争的失败,他指出:“日本人能窥知西洋富强之由来,竭全力以振兴工业。中国但知西洋有坚甲利兵,而竭全力以练兵。舍本求末,故至今犹陷于困境也。”“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摘自《张季子九录》)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思想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1895年,张謇宣布放弃仕途,转而经商,先后创办纱厂、面粉厂、电厂,建码头,修公路,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依据材料,概括张謇的思想主张。联系该思想主张的目的和实践结果,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他所代表的这一社会思潮。

2.单选题(共17题)

3.
19世纪四五十年代,洋布“幅宽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不用”。这说明外国商品输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是
A.促进了自然经济解体
B.加速了自然经济发展
C.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导致了洋务运动失败
4.
1847年,英国商人的一个组织的报告书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洋货冲击中国货所凭借的优势主要是
A.经久耐用B.免除关税C.特权经营D.价格低廉
5.
1872-1890年间,我国洋纱进口量增长20.6倍,同一时期的洋布进口量增长27%。这反映了此时
A.洋布的质量较差市场销售不畅
B.民族机器织布业发展迅速洋紗需求增多
C.传统织布业仍有一定的竞争力
D.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众抵制洋布的倾销
6.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是指
A.外国商品垄断了中国市场
B.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
C.广大农民被迫与土地分离
D.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
7.
大型系列片《百年商海》播出了《首家华侨缫丝厂陈启沅和继昌隆》。在介绍继昌隆成立的原因时,可能会提到
①洋务运动的诱导
②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清政府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④引进外国技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
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A.沿海地区的人们思想开放
B.沿海地区便于发展工业
C.开埠最早,自然经济瓦解最早
D.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9.
《饮冰室合集》中记载:“(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材料中的“旧工业”指
A.传统商业B.传统手工C.传统农业D.民族工业
10.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二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票,引起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A.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具有爱国性质
11.
《直隶开平矿务局章程》中记述:“全恃官力,则巨资难筹;兼集商资,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扰;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商招股以兴工,不得有心隐漏;官稽查以征税,亦不得分外诛求;则上下相维,二弊俱去。“这段史料
A.印证了开平矿务局官商合办的原因
B.揭露了开平矿务局官办的弊端
C.反映了中国近代化步展维艰的现状
D.阐明了洋务运动破产的必然性
12.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 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
A.近代工业地区发展不平衡B.清政府对近代化态度保守
C.洋务派主张创办近代工业D.工业发展受到列强的制约
13.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下列近代企业中都具有这种特征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发昌机器厂
B.湖北织布局开平煤矿
C.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汉阳铁厂
D.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14.
1894—1912年,民族资本工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15%,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这主要是由于
A.洋务运动办厂诱导
B.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C.辛亥革命扫清障碍
D.欧洲列强放松侵略
15.
《中外日报》1897年9月21日载“宁波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日本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的原因包括
A.宁波在1895年开辟为通商口岸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推动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6.
到同治年间,“过去中下层人因土布比洋布价廉耐用而偏好土布,现在这一层理由可说已不存在了”,而是出现了无论通商大埠,还是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布者不过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已有十之八九”的局面。这表明
A.随着经济侵略的加剧,普通民众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B.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体系
C.中国已经完全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D.鸦片战争以后,农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了消费能力
17.
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C.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
D.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
18.
清光绪七年,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这说明
A.商办企业有伤社会风化
B.政府努力规范商办企业
C.商办企业缺乏法律保护
D.清末已经转变政府职能
19.
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官僚资本主义形成D.洋务企业宣告破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