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思想解放,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材料二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并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 如何理解材料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材料一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材料二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 并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 如何理解材料中“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欧,曾有过一场思想骚动,而在欧亚其他地区则没有。这一根本的不同之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儒教继续在社会中居支配地位。它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已确认的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工具。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气氛,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这一点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中国尽管最初在发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后来却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论题(或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材料 在西欧,曾有过一场思想骚动,而在欧亚其他地区则没有。这一根本的不同之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中国,儒教继续在社会中居支配地位。它尊崇老年人,轻视年轻人;尊崇过去,轻视现在;尊崇已确认的权威,轻视变革;从而,使它成为保持各方面现状的极好工具。最终,导致了处处顺从、事事以正统观念为依据的气氛,排除了思想继续发展的可能;这一点有助于说明为什么中国尽管最初在发明造纸、印刷、火药和指南针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后来却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拟一个具体论题(或提出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3.
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孔子及儒家思想评价不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藏书》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四 今天的国学热是寻求大国崛起的民族自尊自强。历史有其必然的选择标准,符合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才能够经受住历史淘洗……如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当今的世界竞争,已不再是单一军备力量的较量,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也已成为重点,对我国而言,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摘编自肖楚楚《“打倒孔家店”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儒学成为“显学”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后期“显学”未受统治者重用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该观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要求?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新文化运动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对孔子的态度如何?维新派与资产阶级激进派对孔子不同态度的根源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藏书》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四 今天的国学热是寻求大国崛起的民族自尊自强。历史有其必然的选择标准,符合时代潮流的价值选择才能够经受住历史淘洗……如今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上升,当今的世界竞争,已不再是单一军备力量的较量,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也已成为重点,对我国而言,就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摘编自肖楚楚《“打倒孔家店”与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儒学成为“显学”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后期“显学”未受统治者重用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观点。该观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要求?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新文化运动期间,资产阶级激进派对孔子的态度如何?维新派与资产阶级激进派对孔子不同态度的根源是什么?
(4)据材料四,概括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2.单选题- (共29题)
4.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花大把的金钱制造军舰、购买大炮,这种表象的文明化,只要砸钱便可以办到,而恰恰改革政治法律和国民气质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在他看来,洋务运动
A.指导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
B.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 |
C.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 |
D.对传统中国改造有限 |
5.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下列哪一思想家的思想与此观点最为相似
A.康德 |
B.卢梭 |
C.孟德斯鸠 |
D.伏尔泰 |
6.
伏尔泰曾说:“世界上曾有过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孟德斯鸠则认为中国皇帝动辄以“大逆罪”处置臣民,是典型的专制主义。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 |
B.儒家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根本性影响 |
C.法国大革命时期中法之间文化交流频繁 |
D.两人观点相反但本质都为启蒙思想服务 |
7.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父和主教。”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就是神父和主教 |
B.神父和主教要从各种职业的人中选举产生 |
C.从事各种职业的人都要信奉上帝 |
D.从事各种职业的人是在上帝面前权力平等的教士 |
8.
马克思·韦伯认为,传统的天主教鄙视世俗劳动……与此同时,新教徒拒绝享受他们创造的财富……这样在新教徒那里,狂热的劳动态度和谋利冒险精神与节俭精神结合起来…导致资本的积累。作者旨在强调新教徒
A.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
B.重视财富积累 |
C.富有海外冒险精神 |
D.信奉苦行节欲 |
9.
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他的思想
A.使人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开始觉醒 |
B.使人从基督教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
C.使人第一次从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
D.使人开始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
10.
《百科全书》是由哲学家狄德罗、数学家达郎贝尔、政论家卢梭和孟德斯鸠等共同参与编纂的。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系统整理,再以通俗的方式介绍给公众。这体现了
A.自然科学已经摆脱神学束缚 |
B.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的融合 |
C.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 |
D.民主思想与科普教育的统一 |
11.
“民主制保护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的权力,对于无论是学术还是政治上的批评言论都予以容忍”这说明智者学派的兴起
A.与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关 |
B.根本上得益于民主制发展 |
C.推动了民主制度的确立 |
D.促使古希腊出现百家争鸣 |
12.
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人文主义者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他们积极鼓吹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和伦理道德,甚至皓首穷经,呕心沥血地注释基督教经典。这反映了人文主义者( )
A.弘扬基督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 B.缺乏创新的动力和进取精神 |
C.存在着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 | D.以基督教教义作为指导思想 |
13.
孟德斯鸠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有人提出:“但是如果法律禁止所有事情或者几乎所有事情该如何呢?”孟德斯鸠的解决办法是
A.自由只能在法律范围内 |
B.法律不能违背理性 |
C.以行政权来制约立法权 |
D.实行社会契约制度 |
15.
历史上的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的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清代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
A.为迎合读者修改了历史 |
B.情节与人物是作者虚构的。 |
C.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 |
D.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
16.
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A.小篆 | B.隶书 | C.楷书 | D.草书 |
17.
李泽厚先生认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渴望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幽隐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下列作品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A.《诗经》 |
B.《离骚》 |
C.《窦娥冤》 |
D.《红楼梦》 |
18.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 |
B.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
C.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 |
D.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 |
19.
中国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繁花似锦。下列对其表述正确的是


A.图1是东晋顾恺之的作品,吸收了外来文明的特征 |
B.图2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反映了风俗写意的特征 |
C.图3是元代关汉卿的作品,反映了质朴真切的特征 |
D.图4剧种在清朝同光年间产生,反映了“徽汉合流”的特征 |
20.
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C.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突破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A.马丁·路德提出信仰得救,与“上帝直接对话”
B.牛顿创立经典力学理论,摆脱神学对科学的束缚
C.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生物“神创说”
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突破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21.
《物种起源》发表以后,进化论很快被绝大部分生物学家所接受,成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石。之后,进化论传导开来,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推动了近代政治革命。这说明进化论被提出之后
A.人类更加自信 |
B.理性主义进一步升级 |
C.宗教更为脆弱 |
D.政体形式获得了优化 |
22.
近代以来,牛顿的力学把天上和地上所有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统一起来,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把电、磁、光的运动统一起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联系起来。这样的科学事实说明,近代物理学
A.为三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 |
B.在发展中呈现出连续性和综合性 |
C.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而进步 |
D.与科学实验的成果存在密切联系 |
23.
互联网之父伦纳德・克兰罗克说:“人人都有自已的声音。即使你是矮穷挫,委身于地下室,香蕉皮等垃圾盖满地板,你却和那些坐在游泳池里的高富帅、有着同样的声音,只要你能上得了网。”这说明互联网
A.加速了人们的信息交流 |
B.增强了人们的交往能力 |
C.客观上有利于人的平等 |
D.实现了海量信息的共享 |
24.
熊月之在《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官办译书局,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例,所翻译的自然科学类书籍占80%,社会科学类仅占20%。翻译著作的差异性表明
A.“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萌芽 |
B.洋务运动培养大量翻译人才 |
C.摆脱了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 |
D.学习侧重西方的实用性技术 |
25.
1896年,梁启超发表《古议院考》,认为“议院之名,古虽无之”,但诸多典籍都能证明中国在上古三代时期“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梁启超意在
A.全盘西化 |
B.托古改制 |
C.中西融合 |
D.维承传统 |
26.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一大批文化史上的名家,以报纸、杂质为主要阵营,通过小说、杂文、评述等形式批判传统、为比中西文化优劣,使接收西学的社会阶层进一步扩大”。这一局面的出现
A.使中国社会实现了转制 | B.使民众信仰发生根本变化 |
C.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 | D.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
27.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以下属于“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主张是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
B.“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十万豪商,胜有百万劲卒。” |
C.“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扶驭之反耳。” |
D.“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
28.
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 |
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
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
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
29.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认为当前“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躺在马列主义、***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该论断有利于
A.反思真理标准 |
B.荡涤教条主义 |
C.确立指导思想 |
D.推动改革开放 |
30.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写道“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此外如养老之制、育儿之制、周恤废疾者之制,普及教育之制,有相辅而行之性质者,皆当努力以求其实现。”材料反映了国民党
A.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为目标 |
B.采取多项措施“扶助农工” |
C.主张节制资本发展民生主义 |
D.呼吁平均地权解决土地问题 |
31.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己。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在此,孙中山认为
A.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
B.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
C.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 |
D.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