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作。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路德的宗教改革使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四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关于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材料一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作。
——《中国的本土人文精神》
材料二路德的宗教改革使教会的权威慢慢地但确实地在人心中削弱,个人开始表露出独立思考精神。在宗教上人的意识被唤醒,这种主体性的增强对于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界,通过实验方法去获得自然界的信息起到了观念上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杨渝玲《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产生的宗教背景》
材料三欧洲的启蒙时代,是伟大人物辈出的时代,他们既是旧传统的批判者,也是新制度的设计者……他们的著作的确影响了世界许多地区的热爱思考和正义的人们。
——摘编自《马克思选集》中文版第3卷
材料四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
——《五四:未完成的启蒙》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关于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的思想启蒙在内容上有何不同,分析中国“偏离了方向”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把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排斥于官学之外,以优厚待遇延揽儒生数百人进入政府。……他根据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在首都长安建立太学(国立大学),教授五经,从学官弟子里选拔官吏。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孔教”的基本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具有这种态度的时代背景。
(3)依据材料三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现象?
材料一 汉武帝把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排斥于官学之外,以优厚待遇延揽儒生数百人进入政府。……他根据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在首都长安建立太学(国立大学),教授五经,从学官弟子里选拔官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迄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
材料三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应科学地研究孔子、评价孔子。——张岱年《老专家谈儒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凸显“官学”的地位做了哪些事情?并概述他的做法产生了哪些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孔教”的基本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具有这种态度的时代背景。
(3)依据材料三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现象?
2.单选题- (共18题)
3.
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
A.18世纪中后期 | B.19世纪前期 |
C.19世纪中后期 | D.20世纪前期 |
4.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
5.
“根据这一理论,将时间和空间说成是绝对的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这两种范畴的测量通常随着观察者的运动而改变。……对于门外汉来说,这些观点——通常用不能理解的数学公式解释——表明科学已经达到了能被人类所知的界限。”上述“理论”的主要意义是
A.开创了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科学 | B.预见海王星存在的准确性 |
C.弥补经典力学对时空认识的不足 | D.发现能量辐射的运动原则 |
6.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
A.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
C.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
7.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材料中的“变革”是指
A.冲破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
B.使人类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
C.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艺术作品及文学作品 |
D.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
8.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
C.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
D.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
9.
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地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指
A.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 |
B.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信仰得救 |
C.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
D.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 |
10.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
11.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
A.汉赋和唐诗 |
B.风俗画和文人画 |
C.话本和小说 |
D.元曲和傩戏 |
12.
青蒿入药,在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记载。屠呦呦温习中医古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制出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成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这说明
A.中国的中医得到了世界认可 |
B.中国医学一直重视总结实践经验 |
C.古代医药典籍对科研有启示 |
D.中国医学极重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
13.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 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 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
14.
“科学革命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宗教神秘主义的面纱和覆盖真相的无知之幕被理性之手撩开一角,传统的权威受到撼动,人类第一次从对自然恐惧的阴影下走出来,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此处“科学革命”的代表人物是()
A.牛顿 | B.达尔文 | C.爱因斯坦 | D.普朗克 |
15.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16.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17.
***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未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于、
A.《新民主主义论》 |
B.《论联合政府》 |
C.《论人民民主专政》 |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18.
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其中有“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见,其主要目的是
A.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
B.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地位 |
C.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
D.限制外国资本在国内的发展 |
19.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早期以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为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后以反对帝国主义,追求中华民族独立为核心,“五四”运动以后则以“济弱扶倾”,支持全世界弱小民族独立为目标。这说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
A.始终围绕着民族独立的主题进行着 |
B.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根本目标 |
C.是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不断丰富的 |
D.把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独立相对立 |
20.
***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文章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己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从这个论断看,***当时的意图是为了
A.揭示各阶层团结的重要性 | B.肯定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 |
C.强调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 D.纪念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
3.选择题- (共2题)
21.罗阳,歼 -15 总负责人,2012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他投身祖国航空事业 30 年来,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坚持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的理念,兢兢业业,攻坚克难,长年超负荷工作,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完成了多个重点机型研制,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这种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 ( )
①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②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丰富和发展,是当代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整体精神风貌
④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
①是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②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的丰富和发展,是当代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整体精神风貌
④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新发展的动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