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洪武后期开始,明代官方的户口统计数字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即便是在“仁宣盛世”时,官方的户口统计数字也只有900多万户,5000余万口。较洪武十四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事实上,明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中叶后商品经济的相对繁荣,使明代的实际人口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之中。从洪武二十六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150年中,北方五省的实际人口即1550万人增至2670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4‰。南方地区虽然农业可开发土地的数量不如北方,但由于农业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商业的繁荣以及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相对增强,并促动了人口的潜在增长。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对欧洲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人口的进一步增长;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增长早已开始。尽管19世纪期间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的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以上。此时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在农、食、住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资料的增长。俄国以西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饥荒已成为对过去的回忆。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运输工具也保证了来自外界的充分供应。此外死亡率也因预防或治愈疾病而急剧下降。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
—— 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
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因而,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1900年的40100万和1914年的46300万。欧洲的这一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得多,以致改变了世界的人口平衡。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方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引发中、西方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一
自洪武后期开始,明代官方的户口统计数字始终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即便是在“仁宣盛世”时,官方的户口统计数字也只有900多万户,5000余万口。较洪武十四年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事实上,明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中叶后商品经济的相对繁荣,使明代的实际人口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之中。从洪武二十六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150年中,北方五省的实际人口即1550万人增至2670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3.4‰。南方地区虽然农业可开发土地的数量不如北方,但由于农业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商业的繁荣以及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相对增强,并促动了人口的潜在增长。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对欧洲的一个重要影响是人口的进一步增长;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增长早已开始。尽管19世纪期间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1914年时欧洲大陆的人口却是1750年时的3倍以上。此时农业和工业生产率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在农、食、住及其他生活必需品方面的生活资料的增长。俄国以西的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饥荒已成为对过去的回忆。即使农作物歉收,新的运输工具也保证了来自外界的充分供应。此外死亡率也因预防或治愈疾病而急剧下降。接种疫苗、隔离受传染的病人、保护供水、掌握有关抗菌剂的知识
—— 所有这一切都使西北欧的死亡率从
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因而,欧洲的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1900年的40100万和1914年的46300万。欧洲的这一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得多,以致改变了世界的人口平衡。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方人口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引发中、西方人口变化的原因及启示?
2.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17年1月,蔡元培到北大就任校长职。他提出办学应坚持的两条原则:一是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是不干涉主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
蔡元培聘请了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新派”教员到北大执教,如陈独秀、李大钊、杨昌济、马寅初、胡适、马叙伦、李四光等。他们在介绍世界学术成果,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延聘新教员时,蔡元培只问有无学识,不问他是什么派别、资格、年龄乃至国籍。同时,也裁汰了一批不称职的本国教员和外籍教员。北大教师在政治上有不同主张的派别:共产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职演说,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提倡让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独立去评判。他还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
——《述评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为改造北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办学思想所起的作用。(6分)
材料 1917年1月,蔡元培到北大就任校长职。他提出办学应坚持的两条原则:一是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二是不干涉主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大道并行而不相悖”。
蔡元培聘请了一大批具有进步思想的“新派”教员到北大执教,如陈独秀、李大钊、杨昌济、马寅初、胡适、马叙伦、李四光等。他们在介绍世界学术成果,提高北大学术研究水平等方面,都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延聘新教员时,蔡元培只问有无学识,不问他是什么派别、资格、年龄乃至国籍。同时,也裁汰了一批不称职的本国教员和外籍教员。北大教师在政治上有不同主张的派别:共产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职演说,明确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要求学生要“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提倡让学生兼听不同学派的课,独立去评判。他还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
——《述评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为改造北大所采取的主要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办学思想所起的作用。(6分)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沙龙从黩武主义者到务实主义者的转变,最根本的原因是阿以和平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中东战争发生五次,流血冲突半个世纪,这是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没有的独特现象。巴勒斯坦人民的顽强斗争促使沙龙的思想发生变化,使他认识到巴勒斯坦人是打不服的,不让出侵占的土地,以色列是不可能得到安宁的。
2014年1月11日,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去世。下面为沙龙病逝后各方反应的汇总:英雄还是屠夫?
巴勒斯坦:极度高兴欢迎“残暴之人”死去
以色列:有争议的伟大斗士和领袖
媒体评述:
以色列国土报:矛盾沙龙——好的、坏的以及丑陋的
BBC中东编辑:地位重要却充满争议
卡塔尔半岛台:沙龙——和平的敌人
CNN:总是站在战争与政治前线的人
伊朗法尔斯通讯社:“屠夫的故事结束了”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沙龙的态度为何会发生转变。
(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各方对沙龙的评价。
材料沙龙从黩武主义者到务实主义者的转变,最根本的原因是阿以和平乃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中东战争发生五次,流血冲突半个世纪,这是世界上任何地区都没有的独特现象。巴勒斯坦人民的顽强斗争促使沙龙的思想发生变化,使他认识到巴勒斯坦人是打不服的,不让出侵占的土地,以色列是不可能得到安宁的。
2014年1月11日,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去世。下面为沙龙病逝后各方反应的汇总:英雄还是屠夫?
巴勒斯坦:极度高兴欢迎“残暴之人”死去
以色列:有争议的伟大斗士和领袖
媒体评述:
以色列国土报:矛盾沙龙——好的、坏的以及丑陋的
BBC中东编辑:地位重要却充满争议
卡塔尔半岛台:沙龙——和平的敌人
CNN:总是站在战争与政治前线的人
伊朗法尔斯通讯社:“屠夫的故事结束了”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沙龙的态度为何会发生转变。
(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各方对沙龙的评价。
2.单选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