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是学习、研究经济史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比例的这些变化,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出现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出现这些新气象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变化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比例的这些变化,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工业方面出现了怎样的新气象?并分析出现这些新气象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根本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2.单选题- (共7题)
2.
“大工业在其发源地继续发展的同时,全世界大工业也已经开始发展,它在大陆上出现了。它的历史不再是英国的历史,它的历史已成为西欧的历史了,后来又成为全世界的历史。”这句话最能体现现代化具有
A.平等性 |
B.扩散性 |
C.延续性 |
D.包容性 |
3.
下列图表内容与人类工业化进程有关,左侧是史实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其中这些推论正确的有
史 实 | 推 论 |
1.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 | 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 |
2.德国的现代化伴随着国家的统一进程。 | 国家统一为其提供了统一的市场和强有力 的政治保障。 |
3.工业时代初期,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 | 现代工厂制度是工业革命的负面产物。 |
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大企业和垄断资本。 | 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社会化程度提高。 |
A.1个 | B.2个 | C.3个 | D.4个 |
4.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相对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关系方面最典型的特点是
A.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
B.出现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 |
C.工厂规模不断扩大 |
D.垄断组织出现并发展 |
5.
近代一些大国先后崛起,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下列标题“先声夺人称大国”、“手伸五大洲”、“亚洲诸国的梦魇”、“后发制人称霸世界”所指国家对应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法国,俄国,英国,德国 | B.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日本,美国 |
C.英国,俄国,美国,德国 | D.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德国,美国 |
6.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指出:“回顾历史,英国是在500年前开始走出欧洲的;现在,它转了500年的一个圈,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的起点。仔细观察它在当今这个世界上的实际地位,英国确实回到了欧洲,回到了原点。”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英国曾经是世界的领导者 |
B.英国依旧承担着欧洲的实际领导者角色 |
C.英国的世界影响力起伏大 |
D.英国的走出和回归体现了其兴衰的历程 |
7.
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大转变。在近代世界到来之前,文明的基调是农业(牧业包括在内),文明的指向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社会。然而,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却推动了西欧的文明转化,为一种新文明的诞生开辟了道路。这些事件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现代化起源于西欧。这些构成了现代化准备阶段的历史事件包括:
①农奴制解体(摆脱人身的束缚) ②文艺复兴(摆脱思想的束缚)
③宗教改革(摆脱精神的束缚) ④地理大发现
⑤商业精神的扩展 ⑥民族国家的形成
①农奴制解体(摆脱人身的束缚) ②文艺复兴(摆脱思想的束缚)
③宗教改革(摆脱精神的束缚) ④地理大发现
⑤商业精神的扩展 ⑥民族国家的形成
A.①②③④⑤ | B.②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⑤⑥ | D.①②③④⑤⑥ |
8.
“16世纪以后,世界贸易集中地由地中海逐渐移向大西洋和西北欧,1890年前后的几十年内世界工业品的集中产地又由西欧慢慢移向其他地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经济力量的转移预示着新大国的兴起。”在这两个历史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大国分别是
A.法国——德国 |
B.英国——德国 |
C.美国——德国 |
D.英国——美国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7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