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086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3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按照马克思的描述,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有计划地进行社会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到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的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及综合资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经典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两条修改建议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要求建议明确,论述时史论结合。
2.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凸显家国意识,与西方建筑迥然不同。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因是聚族而居,徽州古村落均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民宅所建的天井,可以采光通风,无形中将天人合一的观念引入其中。民居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的生存空间,形成左右对称、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住家格局。
——摘编自王星明《徽州古村落》
材料三文艺复兴在各方面都创造了毫不逊色于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伯鲁乃列斯基的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从古罗马万神庙而来,米开朗琪罗的圣彼得大教堂穹顶更是将恢宏壮阔、庄严崇高发挥到无以复加。……在理性的建筑构图原则中加入了艺术家的创造激情和审美装饰,建筑史开始了充满人性、向往自然、追求和谐的新篇章。
——《略论文艺复兴建筑的历史成因及历史地位》
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的“仁之本”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州古村落中包含的儒家文化特性材料三中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又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中国,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统治地位,但从学术思想到日常生活,从官员士大夫到平民百姓,激荡着一股离经叛道,追新求异的时尚。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兴起,其理论表现是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独抒性灵”口号的提出,其代表作品则有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等。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来,中国士人了解到欧洲的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和宗教思想,特别是近代的世界观念,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文化史散论》
材料二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汉学、宋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应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专项西方政治改革著作研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士人学术研究领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士人研究转向的意义。

2.单选题(共14题)

4.
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勃里格斯曾这样描述:“像过分拥挤和贫民窟这样的词,在19世纪初尚感新鲜,而到该世纪末,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其现实性,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的贫民窟,仅在伦敦万人聚居的贫民窟就有20个以上。”为此,英国政府
A.以行政权力的运用来取代自由贸易
B.以殖民扩张和掠夺转嫁国内危机
C.以扩大城市规模来加快城市化进程
D.以税收和济贫政策实行福利调控
5.
“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84年每个农业劳动力所创农业产值近890元,比1980年提高34.8%,年均增长7.8%,大大超过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1.2%的水平。”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C.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影响
D.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调整
6.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单位:个)统计表,据此表判断可知
1959年
1977年
1987年
1994年
3365
2065
5671
29509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7.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B.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D.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8.
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提出未来社会的制度构想
B.促进思想解放
C.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D.批判宗教神学
9.
智者学派中许多人都宣称,所谓的正义和公平仅仅是一种独断传统的表达或是独断统治者强迫人民接受的,没有什么确实是正义的。这表明智者学派
A.注重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
B.追求个人功利的思想倾向
C.主张相对主义的价值标准
D.倡导理性自由的生活态度
10.
马丁·路德宣称:“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这一论述的主要目的是
A.挑战教皇的权威
B.反对天主教会
C.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教会
D.驱除罗马教皇
11.
《秦琅琊台石刻》:“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A.
B.
C.
D.
12.
“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重视表达观念和情感,强调主观的自我表现,以上是对中国古代一种绘画形式的表述,它是
A.文人画
B.宫廷画
C.风俗画
D.山水画
13.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14.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则材料实质上
A.批判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B.肯定了西方技术的先进性
C.肯定了“中学为体”的积极作用
D.指出学习西方的必要性
15.
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B.明末清初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识
C.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D.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16.
1916年春,陈独秀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说:“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曰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陈独秀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思想启蒙民众
B.倡导国民革命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
C.批判国民的愚昧和落后境
D.揭露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的困
17.
针对英国摄影师汤姆森的《中国和中国人照片集》,英国摄影史杰夫里评论说:“实际上,他的书并不是公正无私的调查,它倒更像是一本为了商人和殖民者的使用而设计的说明书。在沿着长江旅行的时候,他一直留意着轮船的路线和殖民地的位置。”中国也有专家认为汤姆森是在通过镜头“用英国社会的眼光解读中国、评价中国、判断中国”。由此可见
A.汤姆森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照片是不真实的
B.部分照片史料属于摄影师有选择的历史现场
C.利用西方摄影师的照片研究历史是不可取的
D.近代西方摄影师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都有偏见

3.选择题(共1题)

18.有一位建筑师,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户都对着北方,应当说这样的房子是可能的,你认为应该建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