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材料一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中国人“在公元3世纪与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成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曰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革,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中西对比500年》
材料三 如图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在公元3世纪与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成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的经济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中国古代科技不能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原因。
(3)观察材料三的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图1的应用对生产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图2的应用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图3的出现有何负面影响?
材料一 下图来自一个反科学的画家的作品。图中牛顿坐在时空之海中的一块岩石上,专心致志地用他的数学工具来定义物质世界的事实。这幅画起名《一个英雄式的牛顿》,但画家抗议说:“上帝不是一个数学图表!”

材料二 就在英国发生革命的同时,开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也在英国达到了它的高潮阶段。科学革命的集大成者艾萨克﹒牛顿的划时代的伟大工作主要就是在英国革命期间完成的。这两大革命由此构成了一副17世纪的“双元革命”奇观,与18世纪的“双元革命”——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交相辉映。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理解牛顿将“科学革命”推到了“它的高潮阶段”?(8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次双元革命的影响。(4分)
材料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十三日,清廷发布上谕:“时处今日,唯有及时详晰甄核,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参用各国成法,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光绪朝东华录》
材料二 端方(满洲贵族,清廷派遣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之一)的密折说:“近访闻逆党方结一秘密会,遍布支部于各省,到处游说运动,且刊印鼓吹革命之小册子。……入会之人,日以百计,踪迹诡秘,防不胜防”,仿行宪政可以“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从而“解散乱党”。
——摘自端方《请平满汉畛域密折》
材料三 康有为在国外发布《布告》说:“顷七月十三日明谕,有预备行宪政之大号,以扫除中国四千年之秕政焉。薄海闻之,欢腾喜蹈。民权既得,兆众一心,君民同治,中国从兹不亡矣。”
——摘自《中国维新报》(1906年)
材料四 1906年12月,孙中山在东京发表演说,指出:“宪法’二字,近时人乐道,便是满洲政府,也晓得派遣奴才出洋考察政治,弄些预备立宪的上谕”,“照现在看来,满洲政府要实行排汉主义,谋中央集权,拿宪法做愚民的器具”,“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惟尚有一层最要紧的话,因为凡革命的人,如果存有一些皇帝思想,就会弄到亡国。……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五 “历观各国的宪法,有文宪法是美国最好……法国孟德斯鸠将英国制度作为根本,参合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家之学。美国宪法,又将孟德斯鸠学说作为根本,把那三权界限,更分得清楚……但是这百余年间,美国文明日日进步,土地财产,也是增加不已,当时的宪法,现在已经是不适用的了。兄弟的意思,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做‘五权分立’。那五权除刚才所说的三权之外,尚有两权:一是考试权。……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清廷预备“仿行宪政”的目的有哪些?(2分)
(2)根据材料三,说明康有为对于清廷预备“仿行宪政”的政治态度及其理由。(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反对清廷预备“仿行宪政”的理由。(3分)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孙中山对美国宪法的基本看法。(8分)
(5)根据材料五,指出孙中山对于未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提出了怎样的构想?评议他这种构想的进步意义。(6分)
2.单选题- (共11题)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伏尔泰的《哲学通信》
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④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强调人欲的合理性 |
B.提出“工商皆本” |
C.主张“经世致用” |
D.批判君主专制 |
①前者压制个人欲求,后者提倡人文主义;
②前者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后者以工业经济为基础;
③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新兴的资产阶级;
④前者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后者遭到天主教会的压制。上述结论正确的是
A.①③④ |
B.①③ |
C.②③ |
D.②③④ |
A.卢梭 | B.伏尔泰 | C.孟德斯鸠 | D.康德 |
A.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
B.是否民主和强盛 |
C.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
D.是否由“哲学王”来做统治者 |
①个人自由 ②联邦共和 ③权利平等 ④主权在民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我国很早进入农耕社会 | B.中国古代科技勃兴很早 |
C.上古时代文字已经成熟 | D.早期政权重视天文历法 |

A.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
B.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 |
C.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
D.宋代开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②④ |
①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②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③都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④它们之间具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A.更关注个人的人生价值 | B.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 |
C.更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 | D.个人价值与民族独立解放相结合 |
3.选择题- (共10题)
{#mathml#}{#/mathml#} 的分母增加2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该扩大{#blank#}1{#/blank#}倍,即增加{#blank#}2{#/blank#}。
{#mathml#}{#/mathml#} 的分母增加2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该扩大{#blank#}1{#/blank#}倍,即增加{#blank#}2{#/blank#}。
{#mathml#}{#/mathml#} 的分母增加2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该扩大{#blank#}1{#/blank#}倍,即增加{#blank#}2{#/blank#}。
如图所示,在PQ、QR区域中存在着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均垂直于纸面.一导线框abcdef位于纸面内,每根邻边都相互垂直,bc边与磁场的边界P重合.导线框与磁场区域的尺寸如图所示.从t=0时刻开始,线框匀速横穿两个磁场区域.以a→b→c→d→e→f为线框中的电动势ε的正方向,以下四个ε﹣t关系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如图所示,在PQ、QR区域中存在着磁感应强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均垂直于纸面.一导线框abcdef位于纸面内,每根邻边都相互垂直,bc边与磁场的边界P重合.导线框与磁场区域的尺寸如图所示.从t=0时刻开始,线框匀速横穿两个磁场区域.以a→b→c→d→e→f为线框中的电动势ε的正方向,以下四个ε﹣t关系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