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对“民”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義、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西启蒙思想存在差异的原因。
(3)有人认为,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背道而驰的。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此进行评述。
材料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義、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之处。(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西启蒙思想存在差异的原因。
(3)有人认为,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背道而驰的。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此进行评述。
2.单选题- (共24题)
3.
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
4.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 B.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
C.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 D.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
5.
路德认为宗教信仰的基石是相信,基督教信仰是一种情操,宗教行为完全是个人的事情。所以路德说,“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这表明路德
A.维护上帝权威 |
B.主张因信称义 |
C.认可宗教信仰自由 |
D.认为王权高于教权 |
6.
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
A.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
C.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
7.
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入主出奴,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旧威权罢了。这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
B.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 |
C.没有真正实现信仰自由 |
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
8.
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这表明,达•芬奇
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 |
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 |
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 |
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 |
9.
文艺复兴前欧洲人“为了信仰而生活”,文艺复兴后欧洲人“为了生活而信仰”。这表明文艺复兴后
A.人终于拥有了现世生活 |
B.人的价值开始得到肯定 |
C.人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 |
D.人摆脱了基督教的信仰 |
10.
欧洲启蒙思想家大多认为:国家是“必不可少的恶”,是人们不得己而为之的一种强制工具。为此,他们采取的措施是
A.推翻君主体制,建立共和政体 | B.消灭私有制度,实现社会平等 |
C.建立有效机制,实现权力制衡 | D.取消国家机构,实现公民自治 |
11.
古希腊时期,一批所谓“哲人”到处演讲和发表许多奇怪的辩论,传递了许多“负能量”,造成很坏的风气。于是有了苏格拉底,讲述人生的共同真理;有了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有了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为国家政体服务。他们师徒的共同之处在于
A.着力培养公民的独立人格 |
B.将教育与哲学理想结合起来 |
C.具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
D.试图挽救日渐衰败的民主制 |
12.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这说明他
A.强调个体的感受和自由 |
B.研究重点是社会秩序 |
C.主张人的品德高于一切 |
D.注重人的理性和价值 |
13.
有学者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流而异趋”,两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chdu)”。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态度上看两者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 |
B.在目标上两者都主张削弱封建王权 |
C.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
D.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信仰的束缚 |
14.
西方近代发生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16世纪是文艺创新的世纪,18世纪则是思想创新的世纪。后者与前者的最大不同是
A.宣扬人的地位和价值 |
B.提出资本主义政治构想 |
C.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 |
D.促进了近代社会的转型 |
15.
“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以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呎的小动物(注:指人类)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因此,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伏尔泰肯定人是世界万物的中心 | B.近代科学的兴起促成启蒙运动的发生 |
C.启蒙思想家指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 D.启蒙思想家强调人的情感和个性 |
16.
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
17.
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文艺复兴说到底是阿尔卑斯山以南的富庶世界,尤其是意大利的一场华丽而感性的时髦风潮,宗教改革则是贫穷而道德严谨的北欧世界的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革命。”该学者旨在强调
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斗争对象不同 |
B.部分人文主义者过分追求感官享受 |
C.宗教改革更有利于推动现代化进程 |
D.近代思想解放运动都具有地域性特征 |
18.
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力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
B.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
C.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平等的观点完全相同 |
D.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
19.
《荀子王制》载:“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下列主张与其最为契合的是
A.人非工具 |
B.人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 |
C.人是万物的尺度 |
D.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20.
罗马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采取措施:禁止出售赎罪券,禁止任何主教占有一份以上的薪俸,出版禁止天主教徒阅读的书籍目录。这表明
A.保罗三世基本支持路德教派的改革 |
B.天主教会采取适当措施缓解教会危机 |
C.天主教走上了与新教相融合的道路 |
D.禁止出售赎罪券是新教与旧教的共同目标 |
21.
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囚禁狱中的国王路易十六曾感叹:“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其言论导致外国对法国革命的干涉 |
B.伏尔泰的社会契约论冲击了封建统治 |
C.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反封建更彻底 |
D.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
22.
以下是某一学派对法律本质的论述:“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这一学派是
A.智者学派 |
B.苏格拉底学派 |
C.启蒙思想家 |
D.自然哲学家 |
23.
孟德斯鸠说:“每个人既然都应该有同样的幸福和同样的利益,那么也就应该享有同样的欢乐,抱有同样的欢乐,抱有同样的希望。”由材料可知,他主张
A.人人平等 |
B.以法治国 |
C.天赋人权 |
D.人民主权 |
24.
卢梭曾说:“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据此可知,卢梭
A.主张恢复原始的自然状态 |
B.反对法律对公民的约束 |
C.主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 |
D.反对私有制存在和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