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共28题)
1.
1883年,恩格斯在致德国社会民主党人爱·伯恩施坦的信中说:“远距离输电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恩格斯旨在说明
A.电力推广将导致阶级斗争的终结 |
B.科学技术对社会变革的重要影响 |
C.发展电力是德国革命成功的关键 |
D.电气技术取代蒸汽技术的必要性 |
2.
(题文)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
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其中关于“规模化”是指
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其中关于“规模化”是指
A.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 B.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
C.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 D.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
3.
1999年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京东、苏宁易购等自营式电商企业随后相继诞生,2012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网购市场。2016年的“双11不仅是购物狂欢节,而且承载更多的是观念更新。这说明
A.中国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受益者 |
B.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
C.电子商务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 |
D.网络技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
4.
1996年美国通货膨胀率下降到2.1%,为30年来最低水平。1997年5月美国失业率已降到4.8%,为1973年以来最低水平。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达3.2%,继续在西方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 |
B.政府压缩社会福利的开支 |
C.没有出现大规模经济危机 |
D.冷战结束,国防开支减少 |
5.
曾国屏在《世界科学中心的四次转移》一书中绘制了下图:

该图显示的科学中心的第四次转移带来的影响有
①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爆发
②为美国在二战后谋求世界霸权奠定了基础
③促使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美国兴起
④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该图显示的科学中心的第四次转移带来的影响有
①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爆发
②为美国在二战后谋求世界霸权奠定了基础
③促使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在美国兴起
④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③ |
D.①④ |
6.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蔚为壮观。它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点,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这具体表现为
A.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
B.科学和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
C.新的技术和发明开始超出一国范围 |
D.学科越来越少且生产分工更不明确 |
7.
人们对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多种看法。下图反映的这一媒体的特性与影响是
A.网络作为信息载体能无限拓展青少年的知识 |
B.使人们了解无限宽阔的世界发展和未来变化 |
C.给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带来危害,应坚决抵制 |
D.青少年可以上网获取知识,但要警惕网上的不良信息 |
8.
自19世纪初科幻小说登上了世界文学的殿堂,到20中叶以硬科学为主体的科幻作品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但是随后科幻小说的主题由“科技崇拜”转向“科技恐怖”。这反映了科技发展导致了
A.世界艺术流派的变化 | B.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 |
C.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 D.对科技动用再次反思 |
9.
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爱迪生发明电灯后立即创立自己的电器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发明汽油动力车,次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出第一架飞机,1900年创办莱特飞机公司;瑞典化学家诺贝尔拥有100家工厂……从此类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经济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 B.工厂开始逐渐取代了手工工场 |
C.发展重化工业成为当时主要潮流 | D.科技成为推进经济的重要动力 |
10.
今天人们常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来命名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和演进的历史阶段,这是因为蒸汽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A.减轻了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 |
B.密切了世界各地的交流联系 |
C.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 |
D.提高了当时工人的社会地位 |
12.
《西方文明史》写道:“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认识自然界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据此可知促成启蒙运动的因素是
A.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
B.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
C.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的打击 |
D.近代科学知识的进步 |
13.
1894年,赫胥黎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因为人类具有高于动物的先天“本性”,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宇宙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这一主张
A.认为物竞天择并不适于人类社会 |
B.是中国近代革命思想的理论渊源 |
C.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理论渊源 |
D.强调物竞天择,宣扬社会进化论 |
14.
德国政府希望利用“工业4.0”的巨大潜力来夯实其制造业的基石,如果零件本身能够与生产设备进行交互,或者如果零件在需要修理时能够自我完成修理,当人、机器和工业生产过程能够实现智能联网时,就实现了“工业40”。这表明德国经济的变革
A.兼顾到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 |
B.突出了信息革命的效用 |
C.致力于挖掘德国经济的潜能 |
D.构建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
15.
下表《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反映出
科技成就 | 基础研究年代 | 应用研究年代 | 生产推广年代 | B—A年差 | C—B年差 | C—A年差 |
蒸汽机 | 1687 | 1711 | 1776 | 24 | 65 | 89 |
发电机 | 1831 | 1888 | 1889 | 57 | 1 | 58 |
计算机 | 1936 | 1946 | 1946 | 10 | 0 | 10 |
激光 | 1958 | 1960 | 1961 | 2 | 1 | 3 |
A.新的科技成果都以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基础 |
B.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
C.科技成果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
D.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学与技术都紧密结合 |
17.
1907年,德国将军弗里希说:“战争是具有头等重要性的生物必需,是人类生活中不能省却的一个定期性因素,假如没有战争,这将会排除种族的所有进步,并进而使所有真正的文明消亡。”这种观点
A.说明了战争对人类进化的科学作用 |
B.片面地运用进化论解读人类社会进程 |
C.有力挑战了天主教宣扬的封建神学 |
D.体现出法西斯所宣扬的民族主义观念 |
18.
下图是1861年英国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一群猴子正被介绍给另一只穿着时髦衣服并拿着一本书(处于上流社会)的猴子(右)。此漫画


A.形象地说明了人类进化的历程 | B.反映了进化论传播的艰难 |
C.表达了作者对宗教神学的不满 | D.批判了上帝“创世”说的荒谬 |
19.
发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包括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和现代火箭技术,这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力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 | B.世界经济的发展 |
C.各国对科技的重视 | D.两极格局的建立 |
20.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他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中的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证明了整个有机界——植特、动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是长期发展进化过程的产物。下列对达尔文及《物种起源》评述中,错误的是


A.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 |
B.给漏洞百出的上帝创造万物说致命一击 |
C.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生物进化的思想 |
D.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生物界的意义 |
21.
下图是西欧19世纪后半期问世的某一科技著作的目录截图。该著作


A.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重要标志 |
B.用生物学解释地质的演变规律 |
C.在历史上首提生物进化的观点 |
D.成为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 |
22.
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因病逝世,人们为了表达对他的敬仰,把他葬在牛顿的墓旁。下面的一句话可以最恰当的解释人们的这种做法
A.他继承和发展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使牛顿的力学体系成为近代最具影响了的力学体系 |
B.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的现象中驱逐出去,而达尔文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 |
C.他和牛顿一样,在科学上有着惊人的洞察力和坚忍不拔的探究精神 |
D.进化论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牛顿经典力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
23.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起源的基本规律,使进化论思想更具系统性,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主要是因为《物种起源》
A.提出了全新的进化思想 |
B.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真相 |
C.重塑人在生物界的地位 |
D.引发了科学领域大论战 |
24.
对下表信息理解准确的有
①便捷廉价的动力推动资本主义确立全球体系
②标志着对宏观宇宙和粒子世界认识的新突破
③二战及冷战时期的科技发明推动着社会进步
④太空领域是美苏争夺战略全局优势新制高点
1940年代晶体管催生了改良型助听器和袖珍收音机,预示着信息时代的来临 | |
50—70年代 | 第一座商业核电站诞生后的20年间,共有42座核电站提供着美国约4.5%的电力供应 |
1957、1958年 |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枚人造地球卫星,次年美国发射第一枚太空卫星 |
1961、1962年 | 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进行了环球飞行,次年美国派约翰·格伦进入太空轨道 |
①便捷廉价的动力推动资本主义确立全球体系
②标志着对宏观宇宙和粒子世界认识的新突破
③二战及冷战时期的科技发明推动着社会进步
④太空领域是美苏争夺战略全局优势新制高点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25.
胡适原名胡嗣穈。1905年下半年,在上海私立澄衷学堂读书时,受新式教学影响,有人改名孙竞存,有人改名杨天择,胡适接受二哥的建议取名“适之”。由此可见,影响学生改名字的教学内容可能是
A.相对论 | B.进化论 | C.量子论 | D.唯物论 |
26.
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因特网对每个国家利弊参半 |
B.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
C.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 |
D.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
27.
恩格斯这样评价《物种起源》:“……写得简直好极了。目的论过去有一个方面还没有被驳倒,而现在被驳倒了。此外,至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大规模的证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尝试,而且还做得这样成功。”在恩格斯看来,《物种起源》
A.首次提出了生物不断进化的思想 |
B.拉近了人类与地球生物的血缘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了神创论 |
C.使自然科学开始摆脱宗教的束缚 |
D.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
28.
赫胥黎原著《天演论》的本意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只适用于“生物界”,而不适用于“人类社会”。“生物界”没有道德标准,而人类有着相亲相爱、互助互敬的本性,其发展模式必然不同于“生物界”。但严复却在译著里公然宣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二铁律。严复的做法实质上反映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 |
B.严复企图以进化论观点来宣传维新思想 |
C.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D.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2.选择题- (共6题)
32.
如图所示,一质量M=50kg、长L=3m的平板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平板车上表面距地面的高度h=1.8m.一质量m=10kg可视为质点的滑块,以v0=7.5m/s的初速度从左端滑上平板车,滑块与平板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取g=10m/s2.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28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