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045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3/22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科技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对外科技交流,存在着对外来科技的接纳和吸收,但我国的科技体系却是独立形成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一一驳斥了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思想文化大多源于西方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化科学的发展具有独创性。……在天文学领域,中国特别注意对天象位置的观察和历法的制订,是与中国从古就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需求相联系的。中国古代以算术、代数、几何为主要内容,以算筹、珠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数学体系的形。成,与历法制定、土地丈量、堤坝宫室仓窑的建造、税收计算、财务分配、商品交易等方面的需要紧密相关。……古人在宏观上特别重视天人关系的和谐,在微观上则重视事物内部关系的协调。中医特别强调阴阳的相互依存、消长、平衡,强调对病因的综合考察,讲究辩证施治。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大科技成就(部分)
时间
科技成果
1765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
1785年
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1807年
富尔顿发明汽船
1814年
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1866年
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
1876年
贝尔发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
1883年
戴姆勒制成以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1885年
卡尔本茨制成第一辆汽车
1903年
莱特兄弟试飞飞机成功
1945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57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69年
因特网问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以一个国家为例,围绕“科技创新与   社会进步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 所拟论题,阐述须有正确的史实为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为了振衰起敝,他想走政治改良的道路,主张复兴周礼,举纳贤才,吸收平民参与政权,使社会回到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的局面。这一思想反映在教育上,就以培养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贤才,造就能“弘道”的君子为目标。在孔子看来,实现仁道政治的基础和关键是要靠那些具有仁德思想和才干的人才,教育就是培养从政人才,以道治国安邦。孔子所提倡的“举贤才”“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对于当时的世袭制度,具有一定的批判作用。
苏格拉底对当时的暴力统治深感不满,他的政治理想是社会正义和国家强盛。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也是政治,教人也是从政,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从政人才。 他认为人们应当为“有专门知识的人的意见所支配和左右”,应敬畏有专门知识的人更甚于敬畏其他所有人,是非问题上,只能“站在专家一边”。苏格拉底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用于教育,培养懂得怎样统治的专门人才。苏格拉底的理论又是后来柏拉图的哲学治国论的思想渊源。

——摘编自王金娟《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去,中国士大夫对待中西文化的首先反应是“中体西用”的思维模式.尽管“用”的内涵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不断变化,但“体" 的内涵却岿然不动,这种思维模式虽然坚持了文化的民族性,但于现实都无禆益。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变革,"中体”的堤坝被冲破,“西化”思维模式出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面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国的仁人志士在问“中国向何处去”的同时,也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各派代表都提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试图会通中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尚明《近代中西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两条途径及其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同仁人志士思维模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特点产生的原因。

3.单选题(共19题)

4.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并对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说法进行了修改,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由此可知,苏格拉底
A.从根本上否定智者学派的主张
B.认为人要有理性的认识
C.使哲学转向了对人自身的研究
D.强调人应有高尚的品德
5.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民对君可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观点类似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
A.权力制衡
B.君主立宪
C.天赋人权
D.社会契约
6.
启蒙思想家们出版了普及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大量发行通俗易懂的文章和小册子。启蒙思想家们的做法
A.提升了民众的教育水平
B.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
C.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D.意在瓦解封建神学统殆
7.
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8.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体现“离异”和“回归”特点的作品是
A.《九十五条论纲》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社会契约论》
D.《十日谈》
9.
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我是凡人,只要凡人的幸福。”路德说:“我是一个人,这个头衔比君主还要高些。原因是神未曾创造君主,神唯有创造人,使我成为一个人。”两人思想的实质是
A.人比上帝和君主重要
B.反对宗教信仰
C.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教会权威
D.打击天主教神学思想
10.
“举凡商人生活的一切方面,几乎无不在明代商贾小说的表现范围之中,商人已经成了商贾小说的主角。”这主要反映了明代
A.商人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业经济的繁荣
C.小说创作进入新阶段
D.市民阶层的扩大
11.
“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白’、‘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材料表明古代山水画
A.“意境”是其灵魂
B.重视画面的布局
C.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
D.先秦时期产生
12.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
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
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D.出现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的字体
13.
书法家沈尹默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据此可知,该书法家
A.称赞王羲之富于创造
B.批判王義之对传统的抛弃
C.强调王羲之贡献巨大
D.指出王義之受推崇的原因
14.
北宋苏轼道:“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并把当时某些人读书不认真,归罪于书籍易得。导致当时“书籍易得”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扩大
B.造纸技术的改进
C.政府垄断的放开
D.印刷技术的进步
15.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轰动,教会及封建御用文人污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进步学者则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这主要表明《物种起源》
A.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存在着严重缺陷
C.引发了科学领域大论战
D.促进了社会前进
16.
爱因斯坦曾说道:“牛顿先生,很抱歉推翻了您的理论,不过您的成就是您那个时代一个人的智力和创造力所能达到的巅峰。但是,当我们对宇宙万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后,这些观念将会被一些更抽象的新观念所取代。”这表明了
A.牛顿的理论完全被爱因斯坦推翻
B.相对论是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C.新观念必然全盘否定先前的观念
D.人类不断创新对宇宙万物的认识
17.
法国科学家贝尔纳认为:“在每个(科学进展的)事例里,总是当时的社会流动性能让手艺人和学者碰到一起,有时还使二者合而为一。”以下事例与此说法相符的是
A.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B.根据电磁感应原理成功研制出发电机
C.富尔顿以蒸汽机为动力发明蒸汽轮船
D.人们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海王星
18.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等。其中“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9.
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过程中提出“转石效应”的观点,即“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在实际变革中,带来“转石效应”的思想主张是(  )
A.君主立宪B.民主共和C.中体西用D.民主科学
20.
有学者指出,这尔文进化论传到中国后,由于清末国势积弱,为了救亡图存,译者严复又加上了“物竞天择、优胜劣败”这八个字,而忘了老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严复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
B.老子思想与达尔文的进化论不谋而合
C.进化论能够对社会进步作出科学解释
D.对进化论解读应依据时代需要而变化
21.
孙中山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以下言论能够体现孙中山“一劳永逸之计”思想主旨的是
A.“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与众弃之”
B.“要去这政体,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
C.“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D.“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
22.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A.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不断转型
D.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