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 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心中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石孟德斯鸿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理查德・塔纳斯著《西方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该时期西方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材料一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二 15-18世纪,是西方新的自我意识和人类自主观念兴起和发展的阶段。…当文艺复兴的个人精神进心中学领域时,马丁路德以《旧约》严谨的道德力量为武器,挑战罗马教皇的权威…启蒙思想家在科学、理性和经验事实的武装下投身到与教会教条和中世纪黑暗的斗争中去石孟德斯鸿试图找到孕育政治自由的原则。伏尔泰宣扬个人自由,讽刺法国君主和罗马天主教会。启蒙运动的遗产对欧洲和欧裔美洲社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摘编自理查德・塔纳斯著《西方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该时期西方思想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西方思想对当时社会发展有何不同影响。
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辄。……商鞅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个以勤劳的农民和有纪律的军队为基础的统一而强大的国家,军队的士兵实际上征自农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商鞅变法,废孝弟(悌)仁义,秦先强而后促;王安石变法,专务剥民,宋因以致乱,此史而失者也。商、王之失在残酷剥民,非不可变也,法非其法也。——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
(2)材料二中张之洞分别评价了古代两次著名的改革。你如何看待他的评价,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
明治政府推行的地制改革是日本近代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呈现出与西方不同的个性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地制改革始于1869年,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新地税的税率固定为地价的百分之三,一律交纳货币,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的地制改革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日本经济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治政府的地制改革对日本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利因素。据此,请你谈谈从中得到的农业改革启示。
材料一 日本地制改革始于1869年,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新地税的税率固定为地价的百分之三,一律交纳货币,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材料二 明治政府地制改革大大增加了只收佃租不事经营的寄生地主的剥削收入。剥削佃租的半封建寄生地主在日本百般受到扶植,拥有强大的势力,对军国主义的一切举措坚决拥护。包括佃雇农在内的上千万农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贫困,直接造成了国内市场的极端狭小和资金匮乏,改革后农民的抗争反而更加高涨——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的地制改革举措,分析这些举措对日本经济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治政府的地制改革对日本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利因素。据此,请你谈谈从中得到的农业改革启示。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贯穿着中国历史。屈原伤怀自沉,逆天顺民。秦始皇统一天下,顺天逆民。秦末大乱,刘邦顺天顺民,建立汉帝国。……以史为鉴,当权者顺天重民,调和天意和民意,可谓是须臾而不可忘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顺天逆民”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秦“不得存”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你认可张居正的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贯穿着中国历史。屈原伤怀自沉,逆天顺民。秦始皇统一天下,顺天逆民。秦末大乱,刘邦顺天顺民,建立汉帝国。……以史为鉴,当权者顺天重民,调和天意和民意,可谓是须臾而不可忘记。
——摘编自李开元《秦始皇的秘密》
材料二: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材料三:“使始皇有贤子,守其法而益振之,积至数十年,继宗世族,艾夷已尽,老师宿儒,闻见悉去,民之复起者,皆改心易虑,以听上之令,即有刘、项百辈,何能为哉!”——张居正《杂著》
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顺天逆民”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秦“不得存”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你认可张居正的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2.单选题- (共21题)
5.
下图是19世纪英国总收入来源示意图,图中英国农业产值基本不变,制造业和贸易比重大幅增长,由此可知

①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②工业革命导致其总收入增长
③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④开始成为世上最大殖民帝国

①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
②工业革命导致其总收入增长
③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④开始成为世上最大殖民帝国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7.
1985年,中共中央决定:大力加强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促进研究机构、设计机构、高等学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并使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形成合理的纵深分配。该决定的主旨是
A.推广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经验 |
B.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激发科技机构的创新活力 |
8.
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
C.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
D.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
9.
美国哲学家杜威在1919年访问中国时评论道:“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特别是关于社会和经济方面的。”据所学知识,“现代的和新的思想”的核心是
A.马克思主义 |
B.白话文学 |
C.民主和科学 |
D.三民主义 |
10.
“探索所有这些奥群,鸽私动机、爱情和欲望、恐惧和忧虑、内心的冲突和矛盾、记忆和梦幻,体验极端和无法表达状态,从内心去理解顿悟的狂喜,洞察人类灵魂的深处。”下列作品与材料描述的风格一致的是
A.![]() |
B.![]() |
C.![]() |
D.![]() |
11.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
13.
15世纪学者曼内蒂说:“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有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然后人们接受了它并使之更美丽、更荣华与更典雅”。据此可知,曼内蒂
A.倡导宗教信仰自主性 |
B.表达了新兴阶层的价值取向 |
C.批判世俗的享乐主义 |
D.开创了人文主义思潮最高峰 |
14.
下图所示著作在1986年均被法国的《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关于这四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


A.启蒙运动时期—诗歌—19世纪中期—20世纪中期 |
B.中国明清时期—剧本—散文—小说 |
C.彼特拉克—曹雪芹—达尔文—海明威 |
D.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礼教—阐述自然选择—颂扬人性的力量 |
15.
宋代出版中心散及全国四面八方,形成官刻坊刻及私刻的印刷局面,印刷品内容也扩展到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所有领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宋代
A.活字印刷术得到普及 |
B.印刷术的进步和推广 |
C.《农政全书》的畅销 |
D.市民文化的广泛传播 |
16.
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原来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逐步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到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
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 |
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
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
17.
英国数学家怀特海说:“近代力学体系的全部发展过程刚好占了两个世纪……伽利略跨出了第一步,找到了正确的思维道路。”“伽利略跨出了第一步”是指
A.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动摇了“神创论” |
B.开创了以实验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
C.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标志科学时代开始 |
D.改变了人们对人类和其他生物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 |
18.
计算表明,GPS卫星搭载原子钟每天比赤道上用户的钟快38is(微秒),也就是说,如果不进行修正而直接采用G钟的读数,用户终端上的结果每天都就会累积士11.4Km的误差。可以解释“出现G钟时间比赤道时间快”这一现象的科学理论是
A.惯性定律 |
B.加速度定律 |
C.万有引力定律 |
D.相对论 |
19.
伽利略发现运动物体总是沿一条直线运动,除非有力加于其上迫使它发生偏斜。既然如此,那么行星为什么不是沿着直线飞出去,而是趋向太阳,结果形成椭圆轨道?月亮为什么趋向地球?最早对此加以科学解释的人物是
A.牛顿 |
B.达尔文 |
C.爱因斯坦 |
D.普朗克 |
20.
康有为指出:“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与康有为这思想最为接近的是
A.自由平等 |
B.社会契约论 |
C.天赋人权 |
D.人民主权说 |
21.
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这一做法
A.以西方学术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
B.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 |
C.团结多方力量反对君主专制 |
D.目的是为变法扫清思想障碍 |
22.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 B.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 D.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工业 |
23.
下面是***某部著作的目录内容(部分),对该著作解读正确的是


A.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B.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
C.突破“城市中心论”的革命模式 |
D.创造性提出分两步走的革命方略 |
25.
邓小平认为,探索中国模式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别国的经验。中国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某种经验,但也不能照搬到其他国家。据此可知中国模式
A.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模式 |
B.是中国实际和世界经验的融合 |
C.可能被其他国家成功复制 |
D.只能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1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