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判断题- (共5题)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6.
近代欧美国家的崛起多与殖民扩张关系密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它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凭借雄厚的资本和以政府为后盾,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商贸的发展带动银行信贷业的发展,1611年,一些商人在阿姆斯特丹进行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
——摘编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材料四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殖民贸易的鼎盛时期正是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期。这说明离开殖民贸易提供的充足的资金和原料,英国工业革命难以迅速完成。而工业革命的进展又为殖民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保障。英国就是在殖民贸易和工业革命相互促进的发展中,愈益富足起来。至18世纪80年代英国在责奉积累、工业投资以及金融等方面已超过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强国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李德志《英国的殖民活动与日不落大帝国的崛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西班牙人由世界的边缘到达世界的中央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西班牙等国殖民活动的表现。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客观评价的?
(3)据材料三,概括荷兰崛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荷兰海外扩张的成果。
(4)据材料四,指出殖民扩张对英国的主要意义,并结合材料三简析英荷两国崛起方式的异同。
材料一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17世纪是荷兰的世纪,它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凭借雄厚的资本和以政府为后盾,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商贸的发展带动银行信贷业的发展,1611年,一些商人在阿姆斯特丹进行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买卖交易,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
——摘编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材料四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殖民贸易的鼎盛时期正是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时期。这说明离开殖民贸易提供的充足的资金和原料,英国工业革命难以迅速完成。而工业革命的进展又为殖民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提供了保障。英国就是在殖民贸易和工业革命相互促进的发展中,愈益富足起来。至18世纪80年代英国在责奉积累、工业投资以及金融等方面已超过西班牙、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强国而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
——李德志《英国的殖民活动与日不落大帝国的崛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西班牙人由世界的边缘到达世界的中央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据材料二,归纳西班牙等国殖民活动的表现。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客观评价的?
(3)据材料三,概括荷兰崛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荷兰海外扩张的成果。
(4)据材料四,指出殖民扩张对英国的主要意义,并结合材料三简析英荷两国崛起方式的异同。
3.单选题- (共29题)
7.
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 |
B.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上海的民族工业得到快速发展 |
D.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 |
8.
据《剑桥欧洲经济史》,在1795年,英国最著名的铁工厂开办费也只有几千英镑。但20世纪初,英国沃尔金顿钢铁公司的创办资本已达230万英镑。这一变化
A.表明重工业成为经济的主体 |
B.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
C.说明政府对钢铁工业的重视 |
D.是垄断组织取代工厂的标志 |
9.
《全球通史》中写道:“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对中国认识加深 |
B.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衰落 |
C.工业革命的开展 |
D.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
10.
1588年8月,伊丽莎白一世发表战争动员讲话:“我有一颗国王的心、英格兰国王的心。我对西班牙或欧洲任何一位王子敢于侵犯我王国边界的行动嗤之以鼻。”本次动员之后的这场战争
A.英国取胜得益于工业革命推动 |
B.使加拿大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
C.使大西洋的海上霸权向英国转移 |
D.使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
11.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及世界各地。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这一时期铁路兴建热潮的出现主要因为
A.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
B.各国思想观念的转变 |
C.铁路修建技术的突破 |
D.世界市场发展的需求 |
12.
1866年,第一个跨出国门的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记载了他对曼切斯特的印象:“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据材料可知曼彻斯特
A.是英国最大的通商口岸 |
B.出现棉纺织垄断组织 |
C.是世界贸易和金融中心 |
D.是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
13.
184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又出台《河流防污法》。这一系列法律文件颁布的主要背景是
A.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
B.工业发展造成严重污染 |
C.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
D.英国政府重视社会立法 |
14.
下图是不同时期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A.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
B.第②段的殖民强国有荷兰、英国、美国等 |
C.第③段中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的是美国 |
D.第④段殖民高峰的出现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
15.
上图为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导致图中数据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机器生产开始取代手工劳动 |
B.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
C.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
D.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 |
16.
“拿破仑(1769—1821)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倘若接受了这项发明,他或许已战胜了英国。法国士兵已站在英国海滩上了。”“这项发明”指
A.珍妮纺纱机 |
B.蒸汽轮船 |
C.蒸汽机车 |
D.内燃机 |
17.
“……之后,世界各地联系大大加强,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材料中的省略号处最可能是
A.新航路的开辟 |
B.早期殖民扩张 |
C.第一次工业革命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18.
据统计,英国人口在17世纪增长缓慢,18世纪后开始快速增长。从1700年的510多万人增长到1801年的近920万人。当时英国人口的增加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动 |
B.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
C.不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 |
D.制约了生产力的提高 |
19.
当哥伦布伟大发现的消息传到威尼斯时,当地出现了极度的恐慌,证券、债券下跌了40%到50%。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金银价值下降导致物价波动 |
B.地中海的商路中心地位即将丧失 |
C.西班牙的殖民活动向印度拓展 |
D.世界金融中心从欧洲向亚洲转移 |
20.
明朝中后期(17世纪初),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
B.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优越 |
C.闽广人的商业头脑 |
D.明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
21.
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
B.欧洲商路中心转移 |
C.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
D.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
22.
(时空观念——开辟新航路)“葡萄牙航海家接受了国王约翰二世的命令,率领两条各载100吨的双桅大帆船,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驶去。半年后,他们在非洲最南端的崖石上刻下了国王的名字,以及葡萄牙盾形纹徽、十字架等等,以纪念这一发现。”材料的“这一发现”指
A.发现“好望角” |
B.绕过非洲到达印度 |
C.发现美洲大陆 |
D.完成了环球航行 |
23.
“作为压舱物的瓷器,却以其晶莹的质地、美丽的色彩引起上流社会关注,人们争相追逐,贵族则以其夸耀财富,而烧有个人化纹章的瓷器更是显赫社会地位的象征,一时间,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传播中国瓷器文化的中心。”这说明
A.殖民扩张推动了中西之间的贸易 |
B.瓷器成为衡量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准 |
C.新航路开辟后瓷器开始传入葡萄牙 |
D.新航路开辟影响了西欧的社会生活 |
24.
一首流行于17世纪末的英国民歌《呢绒商的快乐》唱到:“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织工的工资本已廉,还须找茬扣工钱,生意不好马上就发表,好时就不让他们知分晓,只说:呢绒海外不好销,我们不想再干这行了。”歌中反映的现象
A.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处境 |
B.说明工业革命造成了社会矛盾激化 |
C.客观上推动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 |
D.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 |
25.
茶叶于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时,每磅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然而一个世纪后,已成为普通消费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
B.咖啡等新饮品的冲击 |
C.世界市场的拓展 |
D.机器生产提高茶叶产量 |
26.
下表反映了各地区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变化,这说明
地区 | 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的比重(百分比) | |
1750年 | 1900年 | |
欧洲 | 23.2 | 62 |
中国、印度和日本等亚洲国家 | 61.1 | 10.3 |
A.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贫富差距 |
B.工业文明尚未冲击亚洲国家 |
C.欧洲成为近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心 |
D.亚洲国家被排弃在世界市场之外 |
27.
160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实和明朝官员李之藻共同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图中有五大洲.四大洋等地理信息,还绘有16艘船,8种海洋生物。据此材料可以判断


A.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经最终形成 |
B.新式交通工具蒸汽轮船广泛应用于航海 |
C.中国人广泛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绘图技术 |
D.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海陆轮廓日渐清晰 |
28.
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威尼斯的商人可以用汇票购买商品,也可以把汇票存入银行,或兑换成现金,支票开始逐渐盛行起来。支票的盛行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后
A.商路中心的转移 |
B.契约规则的确立 |
C.价格革命的影响 |
D.贸易规模的扩大 |
30.
20世纪某个时期,中国的工业呈现出以下发展态势: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成就。面粉业、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重工业有了一定的增长。该时期最可能是
A.1895~1911年 |
B.1912~1919年 |
C.1937~1945年 |
D.1946~1949年 |
32.
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
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
C.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 |
D.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 |
33.
1874年李鸿章指出:“军兴以来,凡有可设法生财之处,历经搜刮无遗。商困民穷,势已岌岌。”为解决这一问题,清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兴办民用企业 |
B.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
C.兴办军用企业 |
D.向外国银行借款 |
34.
钱乘旦评价某一件事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事件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B.实现了自强求富目的 |
C.促进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
D.以建立民主制为目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判断题:(5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