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并谈谈你对中西人文精神的认识。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 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性。——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学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并谈谈你对中西人文精神的认识。
2.
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寻求更好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西,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西,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述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时期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主要不同。
材料一18世纪上半期,随着启蒙运动从英、法向整个欧洲的扩散,德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们也汇入启蒙运动的洪流之中。但是,德国的启蒙运动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为:一方西,它高扬理性、宽容、进步等启蒙思想大旗,从迷信和传统中解放出来;另一方西,它还针对德国分裂落后的现状,将启蒙运动的理性思考与民族情感融合起来,在宣扬理性等启蒙观念的同时,伴之以浓烈的民族情感,最终形成了启蒙思想与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共生。由于这一特点,启蒙运动在德国成长的过程也成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在文化领域逐渐成长的过程,它不仅构成了德意志民族的自信,而且最终催生了德意志的文化民族主义。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
材料二陈独秀说:“吾宁思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思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胡适也指山:“新文化运动的根本意义是承认中国旧文化不适宜于现代的环境,而提倡充分接受世界的新文化”,中国应该“接触新世界的科学民主文明而复活起来”。——摘编自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出版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述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时期德意志“文化民族主义”与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的“文化民族主义”的主要不同。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试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总结两条关于中国人命名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时代 | 影响因素 | 典型姓名 |
西汉 | 皇帝追求长生不老 | 严延年韩延寿耿寿昌车千秋陈万年 |
东汉 | 尊儒读经的传统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 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曹操(字孟德) |
詹飒 | 佛儒道并行,文学昌盛 | 李义府狄仁房玄龄李白(号青莲居士)杜如晦(《诗经》风雨如晦)武三思 |
宋朝 | 重文轻武,理学发达,以老唯美 | 张择端(字正道)石守信包拯(字希仁)欧阳修(号醉翁,谥文忠)司马光(号迂叟) |
清朝 | 起名立意假托玉器、青铜器等以避祸 | 和坤施琅姚鼐田文镜 |
1949—1976 | 重大重件 | 郑建国赵援朝尹互助张超英钟卫星 |
新时期 | 思想解放,价值多元 | 颜开乐田蜜蜜唐林婉儿杨柳娉婷张珍妮李享(谐音理想) |
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试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总结两条关于中国人命名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3.单选题- (共18题)
4.
至少三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发明并应用一些牙齿清洁法,只不过同古代达官贵人才有私人浴室一样,牙齿的清洁程度是与社会阶层挂钩的。将牙膏首先批量生产、以相对低廉的价格销售、推广到普通大众的是美国的高露洁公司。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等级制度逐渐消失 |
B.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C.新科技发明的出现 |
D.工业化生产的推广 |
5.
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物者,殆鲜有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 D.洋务人才的匮乏 |
6.
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A.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
B.迎合君主谋职权位的需要 |
C.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
7.
王守仁将陆九渊“本心”的概念发展为“良知”。在王守仁的弟子王钱进一步阐发“良知”的基础上,李贽又将“良知”的概念发展为“童心”。这表明,陆王心学
A.衍生出思想解放倾向 |
B.传承了士林实学风气 |
C.颠覆了儒家思想核心 |
D.开创了三教合流局面 |
8.
赫拉克利特呼吁“人民应当为城邦的法律而斗争”;柏拉图认为“没有法律,人们将无法区别于野蛮人”;亚里士多德声称“法律是理智的体现,可以免除一切情欲的影响”古希腊三位哲学家的言论说明
A.任何人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 |
B.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具有法治传统 |
C.世人必须严守法律方能摆脱野蛮 |
D.法律是遏制人性本恶的重要手段 |
9.
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
10.
有学者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流而异趋”,两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chdu)”。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态度上看两者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 |
B.在目标上两者都主张削弱封建王权 |
C.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
D.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信仰的束缚 |
11.
15世纪末,金属活字印刷术传遍整个欧洲。路德准确地捕捉到新技术带来的传播方式革命,用一场“革命”换来了另一场“革命”的胜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印刷术促进新教思想传播 |
B.印刷革命是宗教改革必要条件 |
C.德国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
D.科技进步与思想解放相互促进 |
12.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D.使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
13.
1761年法国新教徒卡拉斯之子上吊自杀,狂热的警察和民众臆断“卡拉斯欲阻止儿子改信天主教”实施了谋杀,卡拉斯被判有罪,折磨至死。深感震惊的伏尔泰亲自调查事件和搜集证据,撰写并出版了《卡斯拉先生之死的原始文件》,震动欧洲,三年后该案平反。该事件
A.导致了法国宗教改革 |
B.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觉醒 |
C.传播了平等法治理念 |
D.瓦解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
14.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阅读下表:
十七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和科学初始兴趣取向比例变化统计表
上表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十七世纪英格兰社会精英人士对宗教和科学初始兴趣取向比例变化统计表
| 1601-1605 | 1631-1635 | 1651-1655 | 1696-1700 |
宗教 | 7% | 6.3% | 5.3% | 2% |
科学 | 1.8% | 4.6% | 7% | 5.1% |
上表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科学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
B.宗教改革影响了人们的价值取向 |
C.进化论瓦解了宗教神学地位 |
D.社会精英人士逐渐抛弃宗教信仰 |
15.
《诗经》由王室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诗歌及经收集、筛选的民歌构成,由周天子颁诸各国,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诗经》的流传
A.以书面记载为主要方式 |
B.有利于构建文化的认同 |
C.维持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
D.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
16.
“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文人画
A.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
B.注重追求逼真摹写 |
C.画家文化素养多元 |
D.满足市民文化需求 |
17.
清政府对商业戏园的管制极为严格,北京内城严禁出现商业戏园,八旗和高级官员禁止入园看戏。但朝廷禁令却无法阻挡戏曲演出的巨大魅力,戏园不断潜入以满人为主的内城,更有八旗达官显贵入外城看戏。这种变化反映了
A.大众娱乐化解民族矛盾 |
B.早期启蒙思想推动文化繁荣 |
C.市民文化冲击社会秩序 |
D.文化专制政策淡出历史舞台 |
18.
爱因斯坦这样评价普朗克的发现:“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发现”是
A.相对论 |
B.经典力学 |
C.进化论 |
D.量子论 |
19.
1902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提出“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该观点引起其它新学派呼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和“好古非今”的退化史观。这反映出
A.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 |
B.新史学标志着近代社会思想的解放 |
C.史观的改变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
D.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 |
20.
19世纪末以来,在中国民主发展的进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与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用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议。这些争论的主要作用是
A.逐步深化了中国人对于民主观念的理解 |
B.使中国人民逐步明确了近代民主革命任务 |
C.弥补了民主政治体制的缺陷 |
D.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想的残余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