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综合训练:西方人文精神的展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2034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个人的生活范围、职务工作都是至高无上的主所交付和安排的……如果基督徒在某种对社会有益的事业中卓有成效,道德高尚,并参加和服从教会,他就具备了“蒙召”成为选民的外在标志。否则,便是弃民。……加尔文因此极力提倡诚实、正直、勤勉的职业道德,反对欺诈和投机。正如弗罗姆所说:强迫自己去工作,喜爱节俭,把个人的生活变成达到别人的权力之目的之工具,苦行禁欲,以及一种强制的责任感……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性力量,没有这些属性,现代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从加尔文宗教改革看西方现代性起源》
材料二  1525年,(王阳明)在《节庵方公墓表》一文中指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在这篇《墓表》中,王阳明不仅把工商放到与士农平等的地位,还认为社会上出现“交鹜于利,以相驱轶,于是始有歆士而卑农,荣宦游而耻工贾”的现象,完全是因为“王道熄而学术乖,人失其心”所造成。他的“四民异业而同道”在其时引起了很大反响,逐渐改变了人们对工商的传统看法。到明末清初,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进一步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
——摘编自《略论王阳明的工商思想》
材料三 在独特的国家治理模式之下,中国从来没有独立的工商运行体制,而当工业文明的曙光到来的时候,商人阶层非常悲哀地无法建立独立的、新的商业伦理,企业家阶层对自身的身份认同感非常薄弱。
——《中国为什么没有独立的商业伦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相关历史背景,评述加尔文经济思想提出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阳明对经济伦理的改造与加尔文有何共同之处,分析其未能真正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2.论述题(共1题)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文艺复兴是一个法文词语,意为“再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根据一种新的历史观念,产生了“现代”与“古代”的概念,两者为一个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的、被恰如其分地称为中世纪的漫长时期所隔开。……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在意大利兴起了关于“生活”本身的新世俗概念。从前,所谓的理想是崇尚清心寡欲,在一定程度上鄙弃尘世烦恼。此时,珍惜的倒是尘世生活了。从前,贫穷备受尊敬,至少在基督教教义上是如此。此时,对正当财富的赞颂声不绝于耳。这种尊重人类活动的新观念使得社会和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他们感到有一种与他们自己时代有关的东西。

——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与思想再生”自行拟定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分析论证。(要求:论题明确,史实运用准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8题)

4.
随着西方宗教文化的衰落,西方服饰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再是体现人与神之间的宗教关系,服饰的目的只剩下服务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一变化
A.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
B.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开展
C.体现了科技革命的成就
D.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5.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6.
孟德斯鸠在其出版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中认为,共和时期的罗马之所以强盛,是因为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政治权利,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翁,具有爱国家、爱荣誉、爱自由的美德。据此可知,该篇文章的主旨是
A.赞美罗马共和制的诸多优点
B.为阐发启蒙思想寻找历史渊源
C.研究不同政体产生的不同影响
D.为法国大革命奠定理论基础
7.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A.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8.
罗色林的“三神论”思想认为:“三位一体”只是一个名字,上帝作为一个神圣的实体,不可能既是圣父,又是圣子或圣灵,只有当他们个别存在时才是真实的,“三位一体”的神是没有的。1012年索松宗教会议宣布“三神论”为异端邪说。罗色林被称为异端的原因是
A.破坏了对上帝的唯一信仰
B.“三神论”不符合人们的需要
C.他提出对宗教进行改革
D.他使人民对上帝产生了怀疑
9.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一些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启蒙运动必须为道德危机、精神空虚生存压力,甚至环境恶化等这些削减人类幸福感的整体危机负责。这一批判的主要依据是
A.法国启蒙运动发展最为迅速
B.理性主义思潮引发精神危机
C.启蒙运动存在一些激进观点
D.启蒙运动促使社会发生转型
10.
这场运动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翻天覆地的新时代,道德、科学和政治领域在这一时代里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来自欧洲和新世界的知识分子交往密切,形成了友谊合作和争鸣的网络。他们挣脱教会和权威的束缚,努力发现其改造世界的使命。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场运动内容的是
A.“公共意志”的具体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为就是自由的行为
B.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太阳只是太阳系而非宇宙的中心
C.现代对大自然的考察和现代文学都可以从这个时代找到自己的思源
D.具有智力的强者生而治人
11.
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的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上述材料体現了
A.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是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受到阻碍
D.新教伦理精神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12.
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13.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一旦公共服务不再成为公民的主要事情,并且公民宁愿掏自己的钱口袋,而不愿本人亲自来服务的时候,国家就濒临毁灭了。”卢梭意在强调
A.公民应将公意作为行事准则
B.政府应激发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
C.政治参与是公民实现自我的途径
D.个人利益应以集体利益为重
14.
18世纪欧洲报刊在评论某启蒙思想家时指出:“一个法国人竟然不把品德当作君主政体的原则。这是对政府的侮辱,并且几乎是一种叛逆罪。”这一言论
A.反对人文主义者对君主宽容
B.认为权力制衡理论有缺陷
C.批评启蒙运动对理性的推崇
D.指责社会契约论排斥君主
15.
卢梭认为:“主权既然不外是共同意志的作用,所以就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不过是一个集合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其自己来代表自己。”据此可知,卢梭意在强调
A.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
B.代议制有其合理性
C.人民主权应该是相对的
D.公共意志高于法律
16.
14-16世纪罗马经历了约40余位教皇,教皇们不仅雇佣人文主义者进行艺术创作,给教堂进行富丽堂皇的包装,还有借助人文主义者们的才能对教会进行统治。甚至有诸多教皇是由人文才能而登上权力巔峰。这反映出
A.人权至上思想占据主流
B.人文主义思想冲击了社会观念
C.人文主义思想源于宗教
D.文艺复兴运动开启了宗教改造
17.
文艺复兴中的艺术把握了人文主义的精髓,提出了愈完善就愈接近自然的基本原则,艺术中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为精确观察而进行的实验、透视法所带动的数学方法的兴起,促进了观察实验与数学方法的各自发展,并将二者相结合。这说明
A.文艺复兴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建立
B.近代科学直接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C.近代科学是文艺复兴的有力武器
D.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建立
18.
下表是1277年巴黎主教坦皮尔从当时巴黎大学流行的各种观点中收集到的被宣布为异端的一些内容。据此可知,当时的巴黎大学
第168条
节欲本身不是美德。
第174条
基督教的法规,就像别的宗教一样,有传说的成分和谬误之处。
第176条
幸福属于现世,而不属于来世。
 
A.打破了基督教会的垄断
B.人文精神比较流行
C.缺少理性、科学的态度
D.各种学术得到发展
19.
下图是天主教反击新教的漫画作品。表现的是路德和加尔文在反对天主教会活动中相互扭打的情景,一脸仁慈的教皇则力图劝解双方。这则漫画主要反映出
A.教皇和宗教改革家之间的矛盾
B.不同国家的宗教改革之间的冲突
C.宗教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D.路德教和加尔文教存在本质区别
20.
德国启蒙运动是通过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戏剧来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启蒙运动的政治社会纬度在德国得不到张扬,他们的努力集中在哲学文学中,其成果集中在理论上。这说明
A.德法两国的启蒙运动存在着本质差异
B.德国启蒙运动的成就与效果不明显
C.实现民族国家统一是德国的首要任务
D.德国启蒙思想家不以追求理性为目的
21.
欧洲历史上通常将绘画、雕塑和建筑归为实用性和技术性的体力活动,艺术家被看作用手谋生的手艺人。但在文艺复兴时期,它们逐渐被视为以精神活动为主的艺术的一部分,艺术家也上升为受人尊崇的创造性精英。这主要是因为“它们”
A.开始批评教皇和天主教会
B.符合了人们思想表达的要求
C.提高了艺术家的社会地位
D.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