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英才、育才)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033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0/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2018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材料三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2.
东西方文明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既有冲突也有融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摘自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格拉底和孟子观点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说明“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这一观点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在近代人文思想指导下资产阶级的实践活动。

2.单选题(共41题)

3.
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4.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5.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6.
当代哲学泰斗冯友兰认为:“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中,哲学家派别之众,其所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结合所学,“子学时代”哲学繁盛的原因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B.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形成
C.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革
D.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7.
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8.
“政府制订法令,制服恶人,保护良善,这就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为着履行这种职责,需要很多的经费,而政府本身没有米谷金钱,故须向农民、商人征收赋税,以资壤持,但这是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假如政府把保护人民叫做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做恩惠了。”上述言论意在说明
A.官民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B.自由、平等是上天赋予的人权
C.政府和人民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D.人与人之间在基本权利上是平等的
9.
纵观近代前期先进人士的有关言论,少数人对“中体西用”这一文化原则整体上的正确性有过疑虑,但从未有人对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过怀疑。对“民族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A.抬高中学地位,贬低西学价值
B.明确反帝爱国,倡导中学主导
C.突出实用效率,批判祟洋虚无
D.提倡抵御侵略,维护中华文明
10.
李贽在《焚书·答耿中丞》中载:“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材料反映了李贽主张
A.不应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B.合理的社会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C.用“德”“礼”来规范人们的思想D.彻底否定儒家思想
11.
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12.
启蒙运动是众多因素汇聚而成的时代必然产物,下列对其产生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发展
B.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C.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D.近代自然科学的逐渐兴起
13.
伏尔泰对中国的传统儒学推崇至极。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伏尔泰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主要是因为
A.儒家思想具有宽容、包容性
B.中国政治制度体现了开明君主制
C.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和谐
D.可以利用中国儒学文化批判西欧社会
14.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该观点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C.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D.没有看到群众性文艺的真正力量
15.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在其《论家庭》一书中说:“人的欢乐不在于过闲散的无所事事的生活,而在于进行工作和活动。”他还宣称一个人应当有三样东西:房子、土地和商店。据此可知,阿尔贝蒂
A.大力宣扬了理性主义
B.改变了城市的消费观
C.希望实现财富的均等
D.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
16.
14世纪初的佛罗伦萨“俗语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传授某种技能,而是促成人心智之完善和潜能的发挥,注重培育人的语言、社交能力和品德。这反映“俗语学校”教育
A.意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B.渗透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
C.开始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D.重在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
17.
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当时罗马公教以教皇为首,利用宗教在中世纪的欧洲逐渐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象征,维持着欧洲的统治秩序。而到14、15世纪,欧洲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君主和平民日益把教皇看作外国人。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文主义者大胆揭露教会的腐败
B.社会经济发展增强了民族意识
C.科学发展破除了对神学的迷信
D.德国宗教改革冲击了教皇的权威
18.
古希腊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意义在于
A.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
B.批判了神权统治,鼓吹了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C.发展了在人、国家、宗教和科学的相互关系上的人文主义精神
D.把人文精神推进到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19.
据《启蒙运动百科全书》记载:启蒙运动时期,某一学说有两个灵感来源,一是英格兰的政治制度,另一个是生物学中的生机论学说。生机论不是把有机体看成机器,而是视之为力求维持动态平衡的不断变化的实体。据此推断提出此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20.
欧洲某启蒙思想家认为,人应该回到自然状态的出发点去,设计出一种制度,让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和自由权利都受到保护,使国家成为每一个人的国家。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是民主制度,是每一个人的完全的民主权利。因此,这位思想家 (   )
A.倡导实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B.完善了启蒙运动的哲学体系
C.主张人民主权和社会契约论D.提出了三权分立并彼此制衡
21.
“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地抱怨说,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直接导致这种质疑(怀疑)一切局面出现的人物可能是( )
A.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C.宗教改革时期的改革家D.启蒙运动时期的启蒙思想家
22.
(题文)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23.
汉画题材重经史故事和人物,至汉武帝,更反对艺术,而独对绘画予以重视,搜罗天下法书名画,设黄门之署,置尚方画工,从事绘图,以备应诏。可见汉画
A.为政治教化服务
B.其理论已经成熟
C.深受汉武帝推崇
D.艺术感染力极强
24.
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与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经济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等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A.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B.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C.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D.“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
25.
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以北京的地方戏为主形成的
C.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D.南方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
26.
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宫廷贵族化
B.世俗化平民化
C.神秘化宗教化
D.科学化理性化
27.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此处“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
A.使欧洲告别了骑士时代
B.加速了欧洲文化进程
C.为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D.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
28.
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B.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C.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29.
1859年以后,信仰再次产生严重的危机。宗教真理之金同那个盛装它的古老破旧的钱袋一起丢弃了,而且再也找不回来了。这主要是由于
A.马丁·路德推动宗教改革,主张与“上帝直接对话”
B.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否定了生物“神创说”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D.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否定绝对的时空观
30.
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②化学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③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④电子产品的普遍使用。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④
31.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指出,时间、空间、运动、质量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互相转化,它与人们的日常经验不太一致。这表明该理论
A.已经被世人普遍地理解与接受
B.丰富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C.为人们提供辩证看世界的途径
D.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全面否定
32.
晚清时期,黄遵宪的诗不仅广泛展现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还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曾朴的《孽海花》大胆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章炳麟昀《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倡言民族、民主革命。这反映了
A.民国政府推行言论自由政策
B.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C.近代国人民主意识日益提升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不断深化
33.
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A.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B.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C.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D.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34.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35.
19世纪末来华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回忆录中写道:广东的近代化自19世纪60年代前期开启后,一直到80年代前期,基本上处于半停滞状态,因为时任的广东总督和广东巡抚中,任期较长且受朝廷信赖的基本是一些思想较为保守、缺乏开拓精神的官员。李提摩太此语旨在
A.回避殖民侵略对近代化的破坏
B.指出清廷重满轻汉政策的危害
C.批评洋务派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D.强调近代化中政治决策的重要
36.
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潮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源是
A.国际环境不同
B.阶级基础不同
C.政治目标不同
D.思想观点
37.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以上论述,意在
A.指出救亡图存具有阶段性
B.说明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C.强调改造传统道德的重要性
D.论证以前的探索不符合国情
38.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 “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
A.顽固派、洋务派、维新派B.维新派、革命派、顽固派
C.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D.革命派、洋务派、激进派
39.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应由培养“人上人”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并说“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说,所以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即民主)主义”,陶行知提倡的新教育旨在
A.以民主平等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
B.发展公平公正的国民教育
C.要重视教育科学的平等性和实用性
D.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0.
1892年,宋恕向李鸿章呈《六斋卑议》书稿,提出以“更官制”“设议院”“易西服”为基础的变法纲领。当时的梁启超称宋恕为黄宗羲后反君主专制的第一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时人认识到旧体制的弊端
B.黄宗羲思想对近代有启迪
C.政治近代化是发展的主流
D.结束君主专制已成为共识
41.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救亡图存
D.反抗外来侵略
42.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43.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4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8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