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1898年,光绪下诏“兼采中西各法”振兴农学。清政府在直隶、山东、山西等地开始建立农事试验场。这些试验场从美国、日本分别购进了几十种新式农机具,就场试验。但是这些新式农机具使用的还不是机械动力,仍旧是人力和畜力,而且也没有推广到其他地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投资在各州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了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私人农业技术研究团体或机构。各级部门经常性举行各种学术会议,讨论方法、交流经验、推广成果,将新的科研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被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到1910年,美国已陆续研发出各种较为先进和复杂的农业机械,向农业基本机械化时期迈进。
——摘编自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农业机械化的状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国农业机械化状况不同的原因。
(3)你认为当今中国应如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A.非洲开始融入经济全球化 | B.非洲经济近代化与思想近代化不同步 |
C.非洲的商业文明有一定的进步 | D.非洲的经济完全是列强的附庸 |
2.单选题- (共18题)
A.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B.人口和资本的流动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
C.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不会波及其他国家 |
D.世界市场是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 |
A.生产能力和商品产量的提高 |
B.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殖民地 |
C.在世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
D.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比较早 |
A.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造成了粮食需求的增加 |
B.土地产权及经营模式的变革阻碍了农业发展 |
C.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英国社会经济转型 |
D.农民收入增加扩大了国内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
A.方便议员出行 |
B.美化城市形象 |
C.彰显议会地位 |
D.规范交通秩序 |
A.蒸汽机车 | B.轮船 | C.珍妮纺纱机 | D.改良蒸汽机 |
A.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 |
B.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动荡 |
C.工业革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
D.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A.化学以及医学知识的缺乏 | B.英属殖民地人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认可 |
C.为工业化时代到来感到兴奋 | D.为工业革命后的环境污染深感担忧 |
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
B.地缘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C.工业化进程主要发生于欧洲与美洲地区 |
D.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
A.成了“世界工厂” |
B.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
C.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
D.最先完成了科技革命 |
A.新式交通工具得到广泛使用 | B.联邦政府在郊区兴建大批住宅 |
C.普通劳动者的基本收入得到法律保障 | D.大型国有企业多位于郊区 |
①海盗起步
②战争开路
③正当贸易
④工业革命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①农业发展,流动人口增多
②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工厂制日益普及
③内燃机驱动的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④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各国建立起来
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③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④自然科学研究取得新的进展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 | D.③④ |
3.选择题- (共2题)
材料一:2007年以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全球出口增速2010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难独善其身,而企业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2011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2012年我国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2013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2015年以来央行5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一些企业依然热衷于模仿,缺乏创新积极性,产品在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消费领域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而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材料二: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横空出世,成为破解中国经济困境的重要措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