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八周半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2017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9/1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时代的反映,并影响时代的前行方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1世纪,主教们为了教育其管辖区的教士,创办了教会学校。一个世纪以后,以教会学校为基础的早期大学逐渐形成。这些大学是具有合法身份的自治团体,这是它们与众不同的特征。此外,它们不象教会学校那样只有一个文科,另外还有教会法规、民事法律、医学和神学系。文科的全部课程包括三个低级学科(拉丁文法、逻辑和修辞)和四个高级学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12世纪,在博洛尼亚、巴黎和牛津出现了第一批大学。随后一个世纪中,在帕多瓦、那不勒斯和萨拉曼卡创办了一些大学;14世纪,在中欧的布拉格、克拉科夫和维也纳也建立了一些大学。
——摘编自《全球通史•1500年前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说明11﹣14世纪大学教育的特点。
材料二1870年后,牛津、剑桥大学的毕业生进入法律界和医学界的人数日益增加,大学开始增设法律教授职位,到19世纪末英国法律界有11%是两所大学的毕业生,而高级律师中则有40%是牛津毕业生。剑桥的医学教育比牛津发达,到1897年剑桥拥有英国最大的医学院,其医学教授是牛津的四倍。1850年剑桥大学设立了自然科学荣誉学位考试,到1900年共有161名学生通过该项考试,这个数字比古典文学高出20%.1894年剑桥又设立了机械科学荣誉学位考试。
——摘编自易红郡《19世纪科学主义与英国高等科技教育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其主要原因。
材料三据杨东平先生统计:“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改变了此前以文法科为主的党校和学科结构。通过增设钢铁、地质、矿冶、水利等12个工业专门学院,以及建成机械、电机、化工、土木等比较齐全的工科专业体系,改变了旧中国不能培养配套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落后状况。”
——摘编自《大学的终结
——19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
(3)根据材料三,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院校调整的特点与作用。
2.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1950
1995
2000
2008
法定经假日天数
节假日
 
 
 
 
元旦
1
1
1
1
春节
3
3
3
3
劳动节
1
1
1
1
国庆节
2
2
3
3
星期日
1
1
1
1
星期六
——
1
1
1
清明节
——
——
——
1
端午节
——
——
——
1
中秋节
——
——
——
1
 
图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2.单选题(共25题)

3.
如图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四个阶段:从工业1.0到工业4.0,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市场的全球化依存度正日益加深
B.西方发达国家正逐步放弃重工业
C.知识经济推动了工业化版本升级
D.工业化版本的升级速度不断加快
4.
《全球通史》中:“到18世纪的后一段时期,规模巨大的洲际贸易己在历史上首次发展起来。但欧洲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与南北美洲或东欧的贸易,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欧洲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另一个原因在于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物品”。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交通工具的落后是欧亚贸易的主要障碍
B.欧洲的生产能力尚不具备优势
C.欧洲人更喜爱美洲或东欧的物品
D.亚洲国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5.
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依据下图(局部)可以推断:影响高等学校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政治B.文化传统C.人口密度D.地理环境
6.
美国学者肯·沃尔夫在《大历史视野》中比较东西方古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时指出:(他们)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比如)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他们)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己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沃尔夫比较的两位哲学家是
A.老子和苏格拉底
B.孔子和柏拉图
C.孟子和亚里士多德
D.韩非和柏拉图
7.
“苏格拉底彻底改变了早期希腊思想家更多地关注字宙本质的倾向,使哲学研究变得更有意义,他把哲学根植在了人类的城市和家庭之中。”材料表明苏格拉底
A.对道德价值砚有较高追求
B.提出理性高于一切的观点
C.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
D.认为知识与美德同样重要
8.
古希腊的学者没有统一组织,政治态度也不尽相同,但在思想学说上,他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却较为一致。以下观点属于“一致”的是
A.感性的认识往往靠不住.
B.全体公民参与城邦管理
C.以个人判断为标准
D.平民政治是最好的政体
9.
今年是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二人都可算作16、17世纪之交的伟大剧作家。二人都爱写剧本,不过写法却不大一样。荷兰裔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房龙在谈到莎士比亚时曾说:“莎士比亚是这样一个‘蒸汽挖掘机手’他所挖掘的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大地。“对房龙的评价,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莎士比亚为”蒸汽时代“的到来做思想准备
B.莎士比亚的作品顺应市民社会成长潮流
C.莎士比亚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
D.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思想巨匠
10.
下图是为了纪念宗教改革开始100周年而印制的宣传画。传统上将马丁•路德把“95条论纲”钉在德国维滕贝格教堂门上视为宗教改革的开始路德出现在画面的左侧,他的鹅毛笔被夸大到戳掉了教皇头上的冠冕。与天主教不同,新教徒没有可依从的首脑,所以他们利用新兴的印刷术来进行宣传。这一宣传画

①反映了宗教改革打破对教会、教皇的迷信
②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
③体现出印刷术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发展
④是宗教改革对欧洲影响深远的证明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
11.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艺术创作风格不同B.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艺术与现实的关系D.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12.
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 ②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③民间私印有损朝廷权威 ④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
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是
A.象形文字的起源
B.出现在龟甲背上的刻画符号
C.字母文字的起源
D.目前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文字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这表明此时期
A.科学研究注重实验
B.科学研究重心转移
C.科研有非实用趋向
D.科技指导农业生产
15.
“19世纪时的中国天文学担负着‘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社稷重担。欧洲人惊呼:天文学家﹣﹣这在我们有高度教养的西方人的眼中是种最无用的小人,在东方国度竟被放在部长和国务卿一级的职位上,这该是多么可怕的野蛮”。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天象观测为依据注重历法推算
②中国天文学服务于政事、农事具有鲜明的实用性
③地球中心说在当时的欧洲仍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
④19世纪西方天文学体系独立,学者多为修士祭司。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
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这表明王韬
A.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
B.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D.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17.
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18.
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下列言论主张通过改良方式实现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是
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
C.“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D.“今日之民智,不必恃它事以开之,而但恃革命以开之”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
C.从崇拜西方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20.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大学的学术殿堂。”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混淆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界限
21.
“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有事可以载援军火……”以上言论出自
A.封建顽固派
B.洋务派
C.农民阶级
D.外国资本家
22.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救亡图存
D.反抗外来侵略
23.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这说明
A.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变革认识深刻
B.中国科技发展速度要求思想革命
C.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D.科教兴国战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24.
新华社电:“这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材料表明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航天员首次进入太空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5号”发射成功
25.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实施以来所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杂交水稻“南优2号”选育成功
D.“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26.
20世纪60年代中国取得了一项重大科技成就,有外国学者评论说:此项成就结束了某些大国老是拿着大棒对中国进行讹诈的历史。这一项科技成就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C.“银河1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27.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
结论

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成为拥有比较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的国家

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
成为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促使全国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A.①
B.②
C.③
D.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