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考试卷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999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思想文化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春秋战国)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的时代;在这一时代里,人们写下伟大的文学、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这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时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秦汉以后“中国文化定型为儒学为正宗,兼容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主义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之相形见绌,中国文化因外来文化之影响而起变化,以致根本动摇,皆只是最近一百余年之事而已。
——《中国文化要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文化现象,并概括这一文化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帝国文化”是如何形成的?指出宋元时代,中国“市民文化”的主要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化在近代发生“根本动摇”的原因。
2.
2014年是辛亥革命103周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选,议会以国民公奉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材料二 在《遗嘱》中,孙中山总结数十年的革命经验:“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他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的是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制定的宪法是什么?该宪法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政体?
(2)根据材料二回答,孙中山晚年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简述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历史影响。

2.单选题(共18题)

3.
按照史学家麦迪森的估算,公元元年时世界人均GDP大约为445美元(按1990年美元算),到1820年上升到667美元,1800多年里只增长了50%。同期,西欧国家稍微好一些,但也只是从公元元年的450美元增长到1820年时的1204美元,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国也大致如此。而从1820年到2001年的180年里,世界人均GDP从原来的667美元增长到6049美元。请问,关于从1820年到2001年的180年里人均GDP成倍增长的原因是
A.人口的减少
B.战争的影响
C.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D.经济全球化
4.
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
A.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B.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5.
“既然已经认识上帝的意思,就不需要问别人。”这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是
A.极力反对教会神学
B.信仰即可得救
C.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D.主张因行称义
6.
“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在这里均可受到热情招待。这里出现了一些由艳光四射且博学多才的名媛主持的聚会,作家、学者们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各种问题,参与者常因其口才和机智而声名大噪。”这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古希腊时代的雅典
B.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兰
C.宗教改革时期的伦敦
D.启蒙运动时期的巴黎
7.
布莱恩·蒂尔尼的《西欧中世纪史》把公元300—1475年称为中世纪。他认为,中世纪后期西欧的动乱之所以没有导致文明的崩溃,是因为西欧人民表现出了非凡的再生能力。下列符合这种能力的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新航路开辟
8.
伏尔泰认为:人们本质上是平等的,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据此,伏尔泰提出了下列哪一思想
A.财产权平等
B.天赋人权
C.社会契约
D.法律至上
9.
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与人谈话和思考问题,他试图发现普遍而正确的道德,认为美德能带来幸福,而美德来自人们正确的认识,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就是道德知识。据此可知下列那段话和“他”的思想一致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天道自然无为”
D.“理念世界是真实而完美的存在”
10.
宗教改革使基督教信仰回归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其中的“隔阂”不包括
A.《圣经》
B.教皇
C.教士
D.繁琐的宗教仪式
11.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们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的思想。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宗教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性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
12.
西方著名学者、诗人弗兰西斯科·彼特拉克说:“我要问,对飞禽、走兽、鱼蛇的特性知道的很多,而对人的本性一无所知,不知我们从何而来、往何而去以及为什么生活,这到底有什么好处?”这段话体现的是
A.人文主义者对人性的思考
B.宗教改革家对信仰自由的标榜
C.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阐释
D.达尔文主义者对生物进化的探索
13.
有人说:如果古代有诺贝尔奖,那么得主都会是中国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政府的高度重视
B.古代中国人比其他民族人更聪明
C.古代中国没有外来侵略
D.封建经济的的发达
14.
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因与功名进取无关而长期失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后,明神宗只批了“书留览,礼部知道”数字,就把它束之高阁。这反映了
A.传统科技轻视科技理论探讨
B.明代科技重视实际经验总结
C.重政轻技观念束缚科技传播
D.科技传播没有形成市场机制
15.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纺织大国,但物理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化学却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有
①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②重视实用技术
③缺乏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④注重以实验为根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
16.
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史上涌现出颇具特色的文学体裁,为后人称颂。下列各项,属于汉赋的是
A.“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D.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7.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与之同时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而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造成“西学”与“中学”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涌入中国
B.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中学”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C.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的需要
D.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18.
严复曾说:“其曰政本而艺末也,愈所谓点到错乱者矣。且其所谓艺者,非指科学乎?名、数、质、力四者皆科学也,其通理公例,经纬万端,而西政之善,即本斯而起。”从中可看出严复
A.率先打出民主科学的大旗
B.主张变革政治制度优于科学研究
C.注意到科学和工业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
D.认为制度的发达必须由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实现
19.
近代以来,中国相继发生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其反映的基本趋势是
A.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B.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C.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D.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20.
1924年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最大的特点是
A.反对帝国主义
B.反对封建统治
C.反对满洲贵族
D.反对民族压迫

3.选择题(共4题)

21.下面是一辆汽车行驶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对应数值表。

22.如图,有一个长方体无盖的盒子,长AB=8cm,宽BD=5cm,高BC=1cm,一只蚂蚁经过盒子里面从N爬到M.

23.根据原文《海滨小镇》完成填空。

小城的公园更美。这里栽着{#blank#}1{#/blank#}榕树。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blank#}2{#/blank#},树叶{#blank#}3{#/blank#},可以遮太阳,挡风雨。树下摆着石凳,每逢休息的日子,石凳上{#blank#}4{#/blank#}坐满了人。

2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全面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城市,如果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积极推广农村的这些基本经验,那么,也可以开创新局面,取得巨大的成就。分析上述类比推理是否正确,为什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