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1870~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中卷)等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发出的新能源有哪些?结合表格及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实力强大的垄断公司致力于频繁的跨国贸易和资本输出;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空间距离缩小,联系大为便利。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引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发出的新能源有哪些?结合表格及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的主要推动因素有哪些?
2.单选题- (共10题)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世界范围内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并进行投资,这标志着
A.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D.新航路已经开辟成功 |
5.
某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两次工业革命”、“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他们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A.城市化进程 |
B.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
C.社会生活的变迁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6.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
B.大企业时代到来 |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D.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 |
9.
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B.西方列强的殖民掠夺 |
C.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
D.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
10.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电力时代,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下列发明或创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①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②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③本茨研制成三轮汽车
④瓦特改良蒸汽机
①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②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③本茨研制成三轮汽车
④瓦特改良蒸汽机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11.
19世纪后半期,股份公司大规模发展,广泛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股份公司的分布范围从金融、交通和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向钢铁、机器制造和商业扩散,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这一“发展”客观上反映了
A.新兴工业扩大规模的要求 |
B.科研与生产的直接结合 |
C.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
D.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要求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