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欧洲人又大肆从非洲贩卖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韧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迁延久远的大移民,影响了整个世界。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材料一 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欧洲人又大肆从非洲贩卖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19世纪,英国人、爱尔兰人大举移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使澳大利亚、新西兰成为以白人为主的国家。发韧于地理大发现时代,迁延久远的大移民,影响了整个世界。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 | 中国北部 | 中国西北 | 长江上游 | 长江中游 | 长江下游 | 东南沿海 | 两广地区 | 云贵地区 | 共计 |
1843年 | 4.2 | 4.9 | 4.1 | 4.5 | 7.4 | 5.8 | 7.0 | 4.0 | 5.1 |
1893年 | 4.8 | 5.4 | 4.7 | 5.2 | 10.6 | 6.4 | 8.7 | 4.5 | 6.0 |
——摘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到19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年)出身于江苏海门农家,1894年状元及第。甲午战争后,张謇向两江总督张之洞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被委派创办通州实业公司。张謇主张依靠棉纺织业和冶铁业发展国民经济。他兴办纱厂,开办垦牧公司、冶铁厂、纸厂、火柴厂、盐业公司等。他用企业利润兴办公益事业,在江苏南通开办学校,还设立了育婴堂、养老院……甚至还修了马路。由于逐年亏损和负担过重,张謇于一战后破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人命运不同的社会原因。
材料一 张謇(1853~1926年)出身于江苏海门农家,1894年状元及第。甲午战争后,张謇向两江总督张之洞提出实业救国的主张,被委派创办通州实业公司。张謇主张依靠棉纺织业和冶铁业发展国民经济。他兴办纱厂,开办垦牧公司、冶铁厂、纸厂、火柴厂、盐业公司等。他用企业利润兴办公益事业,在江苏南通开办学校,还设立了育婴堂、养老院……甚至还修了马路。由于逐年亏损和负担过重,张謇于一战后破产。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材料二 亨利·福特(1863~1947年)出身于美国密歇根州农民家庭,恰逢美国19世纪末的大发展时期,辞职创办汽车公司,走大众化、重视速度和效率的路线。但此时汽车还只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福特以失败告终。1903年,第二家亨利·福特公司开业,他驾驶的福特汽车能在40秒内跑完1英里,但投资人抛弃了他,并将公司名字改成凯迪拉克。第三家福特公司,以流水线作业大幅降低生产成本,适应了一战后美国平民消费需求,T型车一举成功,亨利·福特由此成为美国企业家的代表,也成为“从贫民到富翁”的美国梦的代表。——根据《亨利·福特自传》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张謇和亨利·福特创办实业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人命运不同的社会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普遍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贸易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以及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国际交换学说的接受。正是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说服了各国和人民放弃保护措施,将控制换成了自由,乡土观念换成了普遍主义,固守传统换成了坚持变革,将闭关锁国的安全换成了开放世界的危险但有潜在利润。
——摘编自H.J.哈巴库克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1929年美国经济爆发大危机,随之迎来大萧条;由于失业和贫困的刺激,工潮此起彼伏。1935年《国家劳动关系法》在罗斯福新政中出台。该法首次以立法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承认了工会结社、集体谈判和发起争议行动的正当性,被公认为美国集体劳动关系法兴起的标志。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集体谈判成为劳资关系的主流模式,集体劳动关系法甚至成为“劳动法”的同义语。
——摘自阎天《美国集体劳动关系法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签署贸易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5年美国《国家劳动关系法》的影响。
材料一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普遍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贸易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以及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国际交换学说的接受。正是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说服了各国和人民放弃保护措施,将控制换成了自由,乡土观念换成了普遍主义,固守传统换成了坚持变革,将闭关锁国的安全换成了开放世界的危险但有潜在利润。
——摘编自H.J.哈巴库克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1929年美国经济爆发大危机,随之迎来大萧条;由于失业和贫困的刺激,工潮此起彼伏。1935年《国家劳动关系法》在罗斯福新政中出台。该法首次以立法形式在全国范围内承认了工会结社、集体谈判和发起争议行动的正当性,被公认为美国集体劳动关系法兴起的标志。在短短一代人的时间内,集体谈判成为劳资关系的主流模式,集体劳动关系法甚至成为“劳动法”的同义语。
——摘自阎天《美国集体劳动关系法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签署贸易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5年美国《国家劳动关系法》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0题)
4.
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表明当时英国
A.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
B.禁止海外商品流入 |
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
D.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
5.
19世纪的英国工厂规定:“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不能少于十二小时,职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这表明
A.工人权利缺乏保障 |
B.使用童工现象普遍 |
C.工厂制度效率低下 |
D.工人工资明显减少 |
6.
1904年美国共有318个工业托拉斯,拥有全部加工工业资本额的40%,各重要工业部门一般都已被一两个或少数几个大托拉斯所垄断。这表明美国
A.国有经济的壮大 |
B.自由竞争的消失 |
C.垄断组织的发展 |
D.社会生产的衰退 |
9.
20世纪初,英美等国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A.使英美控制了中国海关 |
B.有利于中外企业公平竞争 |
C.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
D.增强了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
10.
“炼铁何难复炼钢,超英赶美可非狂!手工操作君毋笑,中国人多力量强。”20世纪50年代中国这首民歌反映的历史现象
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
B.实现了赶超英美的愿望 |
C.带有急于求成的冒进倾向 |
D.体现对经济规律的尊重 |
12.
下表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粮食产量统计表》。此表反映了中国
时间 | 粮食产量(万吨) |
1978年 | 304.77 |
1980年 | 320.56 |
1984年 | 407.31 |
A.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
C.现代农业迅速崛起 |
D.农村经济改革成效明显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