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2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材料一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表2
时间 | 主要活动 |
1867年 |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
1871年 |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
1877年 |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
1879年 |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
1880年 |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
1890年 |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
2.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以及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以及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3.
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西欧近代的思想和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以以往的人文、科学、理性的成就为基础的。
——何兆武《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1762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他对法国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更加严厉地批判。他指出,君主制本身必然导致君主的昏暴……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制国家,主权属于生而自由平等的全体人民。
——王怀兴《世界文化简史》
材料三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的影响并没有随着18世纪甚至19世纪的结束而消失。伏尔泰和潘恩的著作至今仍有影响,仍鼓舞着生活在普遍的状况和制度跟早先哲人们与之斗争的状况和制度相似的国家里的人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举例说明“以往的人文、科学的成就”是如何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的。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依据材料指出“他”的思想主张。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早先哲人们与之斗争的状况和制度”有何相似之处?为此,先进的中国人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进行了哪些重大探索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西欧近代的思想和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以以往的人文、科学、理性的成就为基础的。
——何兆武《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1762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他对法国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更加严厉地批判。他指出,君主制本身必然导致君主的昏暴……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制国家,主权属于生而自由平等的全体人民。
——王怀兴《世界文化简史》
材料三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的影响并没有随着18世纪甚至19世纪的结束而消失。伏尔泰和潘恩的著作至今仍有影响,仍鼓舞着生活在普遍的状况和制度跟早先哲人们与之斗争的状况和制度相似的国家里的人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举例说明“以往的人文、科学的成就”是如何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的。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依据材料指出“他”的思想主张。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早先哲人们与之斗争的状况和制度”有何相似之处?为此,先进的中国人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进行了哪些重大探索活动?
2.单选题- (共19题)
4.
“科学革命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飞跃,技术革命是人改造客观世界技术的飞跃。而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又会引起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即产业革命。”下列各选项中,符合这一规律的是
A.牛顿力学体系﹣﹣蒸汽机﹣﹣工业革命 |
B.电磁感应理论﹣﹣发电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
C.内燃机﹣﹣汽车、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 |
D.相对论﹣﹣电子计算机﹣﹣第三次工业革命 |
5.
与同时期法国相比,18世纪早期英国的启蒙思想家较少对现实政治进行批判,而更多的是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对未知科学领域的探索。英法启蒙思想家出现上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水平的差异 | B.国际地位的差异 |
C.文化环境的差异 | D.政治制度的差异 |
6.
“事物对于你自己,就是它向你呈现的样子,对于我,就是它向我呈现的样子。”柏拉图的这段话
A.重申了“美德”的重要意义 |
B.解释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
C.强调“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
D.否定了苏格拉底的认识论 |
7.
苏格拉底在和人交谈时,总会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对方回答,鼓励对方依靠自己的努力逐步找到正确答案。孔子经常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他也很乐于接受学生的提问,并通过回答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表明二者在教学方法上都注重
A.平等相待 |
B.启发引导 |
C.辩证思考 |
D.逻辑推理 |
8.
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属于荒诞不经,反映欧洲人早期的愚昧 |
B.反映人文主义,是研究文艺复兴的资料 |
C.是新教教义,有助于理解欧洲宗教改革 |
D.阐述理性学说,出自启蒙思想家的著作 |
9.
赵林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指出:“当路德把神圣的东西降低到世俗的水平时,他也同时把世俗的东西提高到神圣的地位……驱散了罗马教会加之于神职人员头上的神圣光环,而将它们降至俗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他也把日常生活中一切正当的手艺和职业提高到善功和圣事的高度。”对此话理解错误的是
A.否定教会对神学的垄断地位,促进思想解放 |
B.强调世俗生活是上帝认可的,否定天主教会的善功论 |
C.主张“因信称义”,强调信徒凭借信仰可以和上帝建立直接联系 |
D.其主张分为精神和世俗两个领域,有利于动员社会底层群众 |
10.
孟德斯鸠说:“如果一国的法律认为应该容忍好几种宗教的话,那么法律也就必须要求这些宗教互相容忍。一切受到压制的宗教,自己必将成为压制异教的宗教。……因为当一种宗教侥幸而脱离了压迫的时候,它就要立即攻击曾经压迫它的其他宗教。”这段话
A.论述宗教自由在法律上的必要性 |
B.探讨宗教信仰和法律的相互依存关系 |
C.论证宗教迫害存在的必然性 |
D.主张法律要为宗教服务 |
11.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绝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离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一主张
A.反映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
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
C.符合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
D.阐发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
12.
冯友兰先生在《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一文中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他认为:“苏格拉底自以为负有神圣的使命,以觉醒其国人为己任,孔子亦然。”由此可见,两位先哲有相似的
A.政治主张 |
B.公民意识 |
C.批判精神 |
D.自由观念 |
13.
“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
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 |
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 |
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 |
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
14.
下图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之一,史称《龙门二十品》,是北魏书法的代表作。尽管二十品的题记的字体大小不等,章法上也不像唐代碑刻那样整齐有序,但不齐中仍然体现出“静穆”的特性来。其中“静”是本源性的,是最高的审美标准;“穆”则是“静”的外在体现,具有宽宏、凝重、肃穆、和谐等内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北魏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 |
B.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
C.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 |
D.造像题记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
15.
1862年,马克思重读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他说,“我重新阅读了达尔文的著作,使我感到好笑的是……达尔文在动植物界中重新认识了他自己的英国社会及其分工、竞争、开辟新市场、‘发明’以及马尔萨斯的‘生存斗争’。”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
A.达尔文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 |
B.生物进化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
C.生存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
D.达尔文混淆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区别 |
16.
有科学史家在评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而今人们却……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一评价揭示了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
A.构筑了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 |
B.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
C.引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的认识 |
D.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
17.
一位科学家在回顾其科学成就时称:“当时,我已经为辐射和物质的问题而奋斗了6年,但一无所获。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于整个物理学至关重要,我也已经找到了确定能量分布的那个公式。”据此可知,该科学家的科学成就是
A.电磁感应理论 |
B.相对论 |
C.光电效应原理 |
D.量子论 |
18.
意大利经济历史学家卡洛.M.奇波拉说:“(18世纪后半期)的工业革命在漫不经心的观察者看来,仅仅是经济和技术问题,实际上它是可怕的非常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大变动问题。”这里的“大变动”主要是指
A.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
B.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工业开始发展 |
C.资产阶级控制生产和市场 |
D.推动了科技进步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
19.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认为:“西学”为“西政、西艺、西史”等社会科学,“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这说明此时张之洞
A.其思想已与康有为完全一致 |
B.主张应放弃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 |
C.其思想在不断与时俱进 |
D.主张清政府应进行“预备立宪” |
20.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21.
《新青年》第1卷发表的易白沙《述墨》一文说:“周秦诸子之学,差可益于国人而无余毒者,殆莫如子墨子矣。其学勇于救国,赴汤蹈火,死不旋踵(面对死亡也不后退),精于制器,善于治守,以寡少之众,保弱小之邦,虽大国莫能破焉。”其目的在于
A.利用墨家思想猛烈抨击儒家思想 |
B.唤醒国人对国家危亡的关注 |
C.规劝青年树立爱国致用的人生态度 |
D.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主张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