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964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之义,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子张受此义,故因三世而推问十世,欲知太平世之后如何也。孔子之道有三统三世,此盖藉三统以明三世,因推三世而及百世也。……人道进化皆有定位,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漸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此为孔子微言,可与《春秋》三世、《礼运》大同之微旨合观,而见神圣及运世之远。

——康有为《论语注》

材料二 孔学优点,仆未尝不服膺,惟自汉武以来,学尚一尊,百家废黜,吾族聪明,因之锢蔽,流毒至今,未之能解;又孔子祖述儒说阶级纲常之伦理,封锁神州;斯二者。于近世自由平等之新思潮,显相背驰,不于报章上词而辟之,则人智不张,国力浸削,吾恐其敝将只有孔子而无中国也。即以国粹论,旧说九流并美,倘尚一尊,不独神州学术,不放光辉,即孔学亦以独尊之故,而日形衰落也。

——陈独秀《通信》(《新青年》第2卷6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思想与儒学的关系,该思想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对儒学的态度,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和陈独秀对儒学持不同态度的原因。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苏格拉底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 启蒙运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垂死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同时,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武器,因为启蒙思想家在许多方面是从新兴的自然科学中寻找理论根据和思想方法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伏尔泰赞成“开明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号召推翻专制王权。在伏尔泰看来,启蒙的旗帜是理性,而卢梭对理性提出质疑,认为崇拜理性、把理性视为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主张尊重人的天性,宣扬感情至上,走向了浪漫主义。

——摘编自(法)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

材料四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義、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的主要主张有哪些?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兴起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伏尔泰和卢梭的主要观点。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之处。
3.
   材料 中国近代以来的思想解放和理论探索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发生和演变的。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道遭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略上开辟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就决定了启蒙与救亡互为表里,仿效与探索相辅相成。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它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近代的中国在帝国的黄昏中醒来,在思想的汇合中扬弃,逐渐踏上了蜕变与新生的历程。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历史逻辑,即不同的历史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相关具体史实,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探索”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44题)

4.
19世纪中期,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认为这“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对这种“感受”最合理的解释是
A.化学以及医学知识的缺乏
B.英属殖民地人对英国表示尊重
C.工业化时代到来感到兴奋
D.工业革命后环境污染深感担
5.
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B.信息化
C.城市化D.电气化
6.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
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
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
7.
当自然常常被古老的民族看作是混沌、神秘、变化无常的时候,公元前六世纪的希腊人却将之视为一个独立于人的有规律的整体,并创造出一套数学语言来力图把握自然界的规律。这表明古希腊哲学
A.蕴含着理性思维
B.特别强调以人为本
C.否定了上帝权威
D.转向自然科学研究
8.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李白的上述诗句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这位书法家应是()
A.柳公权B.怀素
C.欧阳询D.颜真卿
9.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
10.
《末日审判》是米开朗基罗创作巨幅壁画,绘有约四百个人物。在画中央,基督正气凛然,高举右手,即将发出最后的判决。然而,巨作中的裸体人物却引起争议,一些人认为此举猥亵了神灵。在米开朗基罗去世不久,新教皇就下令给所有裸体人物画上遮羞布或衣饰。这说明
A.文艺复兴运动走向低潮
B.意识形态被宗教神权牢固控制
C.资产阶级文化建立起来
D.人文主义与神权思想相互较量
11.
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国王有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使用法语,不得使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
A.引发了基督教改革运动
B.导致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强化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D.基本解决了王权与教权之争
12.
16世纪,“他们都要求从世俗的情感和欲望解放领域转向思想文化体系的清算领域。也可以说,他们都希望从思想体系上,而不是从人的情感上来清算神学体系。”据此可知,“他们”
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否定宗教神学
C.倡导人非工具
D.强调人有信仰自由
13.
公元前4-2世纪左右,中西文化史上,有两件事令学者们扼腕叹息:一为中国秦王朝的焚书坑儒事件,大批文化典籍与儒生学者被坑杀埋葬;二为古希腊先贤苏格拉底被古希腊雅典判处死刑,其思想体系与睿智学说在如日中天时而殇。这说明
A.专制主义的缺陷
B.当权者的需要
C.其思想违背了社会潮流
D.其思想都体现民众的利益
14.
近代学者辜鸿铭认为: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同欧洲相比,汉代儒学相当于古罗马的旧教,而宋代儒学则类似新教”,按照他的看法,宋代儒学同欧洲新教都
A.否定真正权威
B.注重回归古典
C.顺应世俗要求
D.精于哲学思辨
15.
彼特拉克在《秘密》中大声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抱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体现了彼特拉克
A.崇拜古希腊罗马的文化
B.不信仰基督教
C.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D.贪图享乐的个性
16.
郑燮的《墨竹图》,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的绘画特点,属于
A.原始岩画
B.中国文人画
C.汉代帛画
D.民间绘画
17.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南宋李唐的《村医图》描绘了一乡村医生在田边为患者治病,救护及围观者紧张的神态跃然纸上。他们的绘画
A.体现了文人墨客的情趣
B.都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C.反映了唐宋社会的变革
D.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18.
中国历代多设置司天监,但名称不同。周朝有太史,秦汉以后有太史令,隋代设太史监,唐代设太史局,宋、元两朝有司天监,元代又设太史院,明清称钦天监。司天监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这说明,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19.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日益丰富。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五经博士;楷书;《神农本草经》

架火战车;《明夷待访录》;《西游记》

《天问》;司南;稷下学宫

《玄秘塔碑》;“三吏”、“三别”;《金刚经》
 
A.②③①④
B.③②④①
C.③①④②
D.④②①③
20.
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A.陈子昂
B.岑参
C.王维
D.李白
21.
“偏重于咏物写志,辞藻华丽,讲究对仗”是下列哪一文体的特点
A.汉赋B.唐诗C.宋词D.元曲
22.
“中国古代文明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文中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主要是指
A.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B.中国四大发明推动了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C.中国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D.中国的古代发明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主要原因
23.
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肯定了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提出的两个著名原则是
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B.“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
C.“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
D.“物竞天择”和“获得性遗传”
24.
用科学方法证明“时间和空间并非永恒不变”的学者是
A.达尔文
B.爱因斯坦
C.哥白尼
D.牛顿
25.
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我国把每年的6月15日至21日定为全国节能宣传周,倡议节约能源。历史上使电成为新能源的关键性科技发明是
A.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B.卡尔•本茨发明的内燃机
C.爱迪生发明的耐用电灯泡
D.德国西门子研制的发电机
26.
19世纪,某个理论提出后,有人认为,“大自然不再是平和协调的了,它是一个斗争的场所,即‘牙齿和爪子里血腥的大自然’”。该理论是
A.电磁感应理论
B.自然权利学说
C.达尔文进化论
D.科学社会主义
27.
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成为20世纪重要科学理论,提出量子论假说的是
A.牛顿
B.普朗克
C.爱因斯坦
D.玻尔
28.
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电话接线员一火车司机一网络管理员一空姐
B.火车司机一电话接线员一空姐一网络管理员
C.火车司机一空姐一电话接线员一网络管理员
D.电话接线员一空姐一网络管理员一火车司机
29.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30.
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够酿成大气,并不只是几个新思潮的“弄潮儿”一呼应的结果。胡适就曾以“逼上梁山”来表达他投身“文学革命”之初的切身感受。这说明
A.特殊的历史条件呼唤了思想觉醒
B.先进的知识分子引领了时代变革
C.先进思想并不为当时民众所接受
D.新文化运动存在过于绝对化倾向
31.
学者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说:“当把这种本来建立在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文化介绍输入以抨击传统打倒孔子时,却不自觉地遇上自己本来就有的集体主义的意识和无意识,……任何个人的权利、个性的自由、个体的独立尊严,相形之下,都变得渺小而不切实际。”此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提倡个人自由、人格尊严
B.达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
C.忽视了个体的自由与解放
D.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32.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和被贬往新疆期间都曾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建议。这一举动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连道光帝都斥之为“一派胡言”。据此可知当时
A.林则徐因其建议不合潮流而遭贬黜
B.夷夏有别的传统心态受到挑战
C.中体西用的主张未引起统治集团重视
D.朝野尚未感到西方的冲击
33.
李大钊比较全面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
A.《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
B.《庶民的胜利》
C.《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34.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募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胡适的上述主张
①拉开了新文化运动序幕
②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展开
③全面否定儒家传统道德
④促进了中国的文化转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5.
严复希望用以进化观为核心的西方理论铲除中国国民劣性的思想土壤,为此他提出要“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尤以“开民智”最为迫切。严复意在强调
A.自由平等,批判尊孔逆流
B.适者生存,推翻君主制度
C.主权在民,确立民主共和
D.借鉴西学,提高国民素质
36.
21世纪初,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式,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是()
A.三民主义B.***思想
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7.
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我们中共的三代领导人,以他们为代表的三代领导人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下列的哪次会议确定的
A.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
B.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C.遵义会议、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
D.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六大
38.
1992年辞官“下海”者有12万人,不辞官却又投身工商业的人超过1000万。另外,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人员在经商。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街上遇到三个人,就有四个是老总。这一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
A.公私合营的展开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
39.
清末学堂里,学生们从《民报》上可以看到的是
A.“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
B.“变法之本,在于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C.“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D.“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40.
“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的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于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井冈山的斗争》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41.
要制作历史纪实片《改革开放三十年回眸》,下列科技成就可以入选的是
①“神舟”飞船载人航天
②“银河—Ⅰ号”研制成功
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D.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43.
为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繁荣,1956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
A.“八字”方针
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
D.“教育革命”路线
44.
1958年的教育革命强调扩大劳动人民的教育机会,大力发展全日制中学和各类职业的民办中学以及半耕半读中学;而1961年后强调教育质量,大规模减少农村学校和学生数。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央教育方针的调整和改革
B.政治运动造成教育的剧烈动荡
C.人民公社需大量青年劳动力
D.国家实行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
45.
1964年10月28日,《澳门日报》发表评论说:“这次……实验的成功,它显示出中国国际力量已进一步加强”材料中的“实验”指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银河——I型”研制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实现
46.
下表为2013—2016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单位:万人)统计表。据此可知,我国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中等职业教育
675
620
601
593
普通高中
823
797
797
803
 
A.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B.推行“科教兴国”战略
C.对高校建设力度加大
D.教育改革放缓和迟滞中等教育发展
47.
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文艺事业发展,按时间先后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
①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②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同志关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④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
A.①③④②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③②①

3.选择题(共2题)

48.

内质网中的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后,存在着不同的去向,其转运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49.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着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点E.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4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