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世界科技的进步谱写了光辉的篇章。?20世纪的世界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其中的“新四大发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器,又彻底改写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
1938年,物理学家发现重原子核裂变。1942年6月,美国政府启动了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原子武器制造计划。该计划耗资20亿美元,投入13万人,历时三年。到二战结束时,原子弹试制成功。1954年,莫斯科附近的奥布宁斯克原子能发电站投入运行,标志着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时代的到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崛起,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异常迅猛。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开辟了信息新时代。?当前,第五代计算机——智能计算机的研究方兴未艾。??以全球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世界科技的进步谱写了光辉的篇章。?20世纪的世界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其中的“新四大发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激光器,又彻底改写了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
1938年,物理学家发现重原子核裂变。1942年6月,美国政府启动了代号为“曼哈顿工程”的原子武器制造计划。该计划耗资20亿美元,投入13万人,历时三年。到二战结束时,原子弹试制成功。1954年,莫斯科附近的奥布宁斯克原子能发电站投入运行,标志着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时代的到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崛起,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异常迅猛。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开辟了信息新时代。?当前,第五代计算机——智能计算机的研究方兴未艾。??以全球互联网络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缩短人类交往的距离。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现代科技革命的影响。
2.单选题- (共12题)
2.
1860年,斯旺制成了一个碳丝电灯,遗憾的是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直到1878年,英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才发明在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国专利。上述史实告诉我们
A.专利保护对发明创新必不可少 |
B.真正伟大的发明必须走入百姓家 |
C.斯旺才是电灯泡真正的发明者 |
D.技术成熟是科学发明的重要条件 |
3.
1880年,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发电站,90年代末,美国已有2700座发电站,发电量已达到248亿千瓦时,而英国同期只有45亿千瓦时。各项电器发明广泛应用于美国的工业、交通和公共事业部门。材料说明美国
A.基本实现了电气化 |
B.取代英国世界第一的地位 |
C.成为工业革命中心 |
D.生产集中推动生产力发展 |
4.
蒸汽动力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已为人们所知道,但却仅被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不过,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这种需求引起一系列发明和改进,直到最后研制开发出商业用途的蒸汽机。这说明
A.英国人比埃及人更注重科研 |
B.英国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 |
C.社会生产需要激发科技创新 |
D.蒸汽动力认识有渐进过程 |
5.
蒸汽机刚出现时,工艺水平很差,制造和维修存在很大问题,到处找不到合格的机械师,就连瓦特也不是每次都能修好机器。因此到1830年,1/3的棉纺织厂还以水为动力,直到机械学科出现,这一状况才有所缓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瓦特蒸汽机的效率较低 |
B.科技理论发展较为滞后 |
C.工人阶级对机器的抵制 |
D.科学研究缺乏社会认同 |
6.
纽可门蒸汽机的设计是建立在17世纪波义耳等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的。在18世纪,瓦特的发明也有赖于新的温度测设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应用,并且他和当时的主要科学家们有着经常的联系,并于1785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这说明
A.科学家通过仪器实验的方式了解世界 |
B.英国政府重视科技创新活动 |
C.新的科学发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
D.科研技术成果能及时地应用于生产 |
8.
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因特网对每个国家利弊参半 |
B.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
C.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 |
D.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
10.
下图所示为2016年参与新春“网络红包”活动的受访中国手机网民参与目的分布。这主要反映了


A.中国网民规模的扩大 |
B.网络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 |
C.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
D.手机日益受到广大网民青睐 |
11.
麦克卢汉(首次提出“地球村”一词)认为,“地球村”的主要含义不是指发达的传媒使地球变小了,而是指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据此,下列最有利于“地球村”出现的是
A.![]() |
B.![]() |
C.![]() |
D.![]() |
12.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 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
B | 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 当时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成果 |
C | 马丁·路德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 | 开启随意解释《圣经》的先河 |
D |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明引发了发电机、无线电的发明 | 促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
A.A |
B.B |
C.C |
D.D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