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961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2/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有学者为课题研究搜集了以下资料。其论题最有可能是
A.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程B.殖民争霸与国际格局
C.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D.科学技术与大国崛起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窃其所长,夺其所侍”,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材料二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呑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新民主主义论》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上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源观点的形成原因。
(2)结合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加以评析。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一个普通家庭。1951年,他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时,国家急需原子核物理研究人才,他欣然服从祖国需要,放弃了原有专业,转向核理论研究。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于敏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努力,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1959年暑假,于敏与北大杨立铭教授合作,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将要取得丰硕成果时,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于敏又一次调整了专业方向,从此隐姓埋名,默默奉献。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于敏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的指挥下,我国的中子弹试验也于1988年获得成功,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

——摘编自侯新杰《于敏:献身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

(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于敏第二次转变研究方向的历史背景。

2.单选题(共17题)

4.
有人在日记中写道:“邓小平就是一位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其描述评价的是邓小平
A.决定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B.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C.会见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D.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
5.
智者高尔吉亚声称,雄辩者能够说服“议事会”采用他的政策,能够使“顾问委员会”采纳他的财政计划,能够在“审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难他的对手。这说明智者学派兴起的社会条件是
A.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B.人文精神出现
C.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D.智者能言善辩
6.
马丁·路德决心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去问一问在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
B.建立民族教会
C.推动德语的统一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D.清除神学束缚
7.
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以希腊神话中的情节为素材进行创作。在描绘天神宙斯用一阵“黄金雨”吸引人们时,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提香直接用从天而降的一枚枚金币来表现。提香的这一表现方式
A.带有画家生活环境的烙印
B.突出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C.附和了教会宣扬的道德观
D.体现了神韵写意的绘画风格
8.
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A.推崇罗马神权统治
B.利用宗教表达诉求
C.否定天主教会教义
D.主张灵魂自我救赎
9.
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启蒙思想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
C.欧洲贵族推动法国启蒙思想传播
D.出版业是欧洲文化水平进步的动力
10.
一般认为,魏晋南北朝以前为书法的自发阶段,强调书法的实用功能(重需求),魏晋以后为书法的自觉阶段,强调书法的审美功能(重追求)书法艺术有这样的发展的主观原因是
A.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
B.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壮大
C.中国汉字的发展和魅力
D.东方审美情趣的影响
11.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现存于甘肃武威市博物馆。推测该经是宋仁宗年间(1141~1195年)印本。“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有的行格歪斜,行距宽窄不一等。据此可知
A.雕版印刷已走向衰落
B.西夏印刷技术落后
C.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品
D.印刷术已普遍应用
12.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
A.城市经济日趋繁荣B.专制皇权逐渐加强
C.选官制度明显变化D.民族融合已经加深
13.
“正如以往哥白尼的天文学体系废除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一样,达尔文主义似乎废黜了人类在地球历史上的中心地位。”这是因为“达尔文主义”
A.彻底否定了上帝造人理论
B.最早提出了生物的进化学说
C.继承了哥白尼反神学精神
D.指明了人类与动物的同源性
14.
有学者描述说: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此描述旨在强调
A.牛顿科学精神影响社会科学进步
B.宗教改革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C.进化论与“神创论”有巨大冲突
D.法国启蒙运动带来了思想大解放
15.
近代有人写道:“中国之人震【惊】于格致(自然科学)之难,共推为泰西(欧美)绝学,而政事之书,则以吾中国所固有,无待于外求者。不知中国之患,患在政事之不立,而泰西所以治平者不专在格致也。”对以上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A.认为中国政治制度非常完善B.学习西方科技困难重重
C.指出“中体西用”的局限性D.揭露了西方制度的缺陷
16.
1919年8月,商务印刷馆出版了《新体国语教科书》,该书把生字单独列出并注音,练习有语言训练,课文材料非常口语化。经教育部审定后,成为国民学校教科书。这表明
A.文学革命推动了文化转型
B.民主和科学已成为社会共识
C.白话文运动深入社会底层
D.学校教育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17.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中国应创设新式海军,发展工业与航运,倡导海洋风气,转移国民观念,只有掌握海权才能实现“制夷”的目标。对魏源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实现了从“师技”向“师道”的转变
B.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抵制侵略有机结合
C.从海洋文明发展的视角审视民族危机
D.成功扭转了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
18.
***指出:“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割据”理论形成于
A.中共创立时期
B.国共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9.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
B.对外政策
C.世界潮流
D.科技实力
20.
1956年,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这一言论体现了
A.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C.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D.“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