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龄在8至16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
——主要摘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龄在8至16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
——主要摘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的特点并分析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
(2)对比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闻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个具体的论题,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闻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 (共7题)
3.
1887年,盛宣怀的电报总局与英国大东、丹麦大北公司签订“齐价合同”,“更得分收每年五、六十万,岁入共二百数十万元”。这表明中国近代电报业( )
A.实现与洋商的平起平坐 |
B.在国际竞争中颇具优势 |
C.挽回了国家的部分利权 |
D.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
4.
近代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均重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其中,集中组织修建叙(宜宾)昆、滇缅、湘黔、黔桂等铁路;兴建川湘、湘黔、川黔、汉渝、兰(兰州)新、川滇等公路的中国政府是( )
A.晚清政府 | B.南京临时政府 |
C.北洋政府 | D.重庆国民政府 |
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改革开放以来的这种变化体现出
A.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 |
B.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 |
C.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 |
D.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 |
6.
清人杨勋的《别琴竹枝词》写道:茶馆开张帝叔铺(teashop),特零克帝(drinktea)有鸿儒。试看多少痴男女,并坐谈心廉耻无。据此可知
A.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全盘西化 |
B.近代中国对女性束缚的加强 |
C.国人大多坚持男尊女卑观念 |
D.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艰难性 |
8.
民国三十六年结婚证上证词:“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雌,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同心同德,宜室宜家。相敬如宾,永谐鱼水之欢。互助精诚,共盟鸳鸯之誓。此证!”下列对这张西安政府机关刊印的结婚证评论正确的是
A.用语明显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 |
B.体现了中国婚姻制度的进步性 |
C.语言文雅遭到日军敌视和查禁 |
D.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政厅颁发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