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人文主义”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找到以下四则材料。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起源:
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复兴: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发展:
材料三: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得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成熟:
材料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2)材料二、三在体现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在人文主义体现形式上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主要表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起源:
材料一: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复兴:
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发展:
材料三: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得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成熟:
材料四:“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2)材料二、三在体现人文主义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三与材料一、二相比,在人文主义体现形式上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中人文主义进一步发展走向成熟的主要表现。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两者的本质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又进步在哪里?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
(2)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两者的本质共同点是什么?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又进步在哪里?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
2.单选题- (共12题)
4.
王国维在《宋元戏剧史序》中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此话的主要含义是
A.赞美宋元文学的辉煌成就 |
B.强调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
C.指出各个朝代的文学成就 |
D.哀叹古代文学时间的短暂 |
5.
王觉非在《英国近代史》中指出:“从西至东,从北至南,……机械装置遍及四方,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动力,一个时代的风气如新世界的大河汹涌奔腾,不可阻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运输技术的重大改革 |
B.瓦特研制的“万能蒸汽机” |
C.煤炭钢铁的大量生产 |
D.阿克莱特建立水力纺纱工厂 |
6.
科技改变生活,“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来临都( )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②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
③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②促使新的工业部门兴起
③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促进了城市的兴起或发展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7.
19世纪中叶,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表现在( )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 ②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③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④瓦特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
①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 ②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③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④瓦特制成了改良的蒸汽机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8.
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和前进,下列成果不属于中共从十二大到十五大取得的是
A.科学阐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 B.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
C.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9.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曾出现了许多方针和口号。下列方针或口号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三个代表”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③“三个代表”
④“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A.①②③④ | B.②①④③ | C.③①④② | D.④②①③ |
10.
山东广饶大王镇刘集村保存有我国一本最早的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由陈望道在1922年翻译出版。有人评价该书在中国的出版“从此,这个徘徊于欧洲大地上的幽灵来到了中国”。这一“幽灵”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是( )
①新三民主义 ②***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新三民主义 ②***思想
③邓小平理论 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1.
“文革”时期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
B.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影响 |
12.
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 )
①提出了“双百”方针
②恢复了高考
③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提出了“双百”方针
②恢复了高考
③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3.
近代以来,西方文学艺术产生了不同的流派。 主张按照“本来如此”的面目再现生活,浪漫主义则主张按照“应当这样子”表现生活。横线上的文字应该是
A.人文主义 |
B.现代主义 |
C.现实主义 |
D.古典主义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