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迷恋戏曲。《旷园杂志》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者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这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装、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叶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剧形成的条件。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迷恋戏曲。《旷园杂志》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者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这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装、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叶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剧形成的条件。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简要说明理由。
2.单选题- (共11题)
2.
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的积贫积弱 |
B.理学思想的影响 |
C.民族融合的加强 |
D.战乱的频繁发生 |
3.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
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
④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
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
④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4.
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衣、衮、裹、裔、襄、亵、裕等十二个字,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
A.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
B.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 |
C.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 |
D.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 |
5.
宋代产生了中国山水画,画家从一只鸟、一朵花开始,最后扩大为对宇宙自然全面的观察研究。与宋代这一绘画风格相关最密切的是
A.理学思想的兴起 |
B.商品经济的发展 |
C.市民阶层的兴起 |
D.政治上重文轻武 |
6.
隋唐时期,波斯人创立的袄教、摩尼教,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传入中国,在西域胡人中广泛流传。这一现象
A.体现了隋唐社会的开放 |
B.表明佛教、道教的衰落 |
C.成为中华文明先进性的表征 |
D.反映了儒学与外来文化冲突 |
7.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
B.话本和小说 |
C.汉赋和唐诗 |
D.元曲和南戏 |
8.
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该诗描绘的绘画类型及其风格是
A.文人画,重视写意 |
B.山水画,重视写实 |
C.花鸟画,浓墨重彩 |
D.人物画,形神俱备 |
9.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骨文是我国较成熟的古老文字 |
B.魏晋时期开创了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画风 |
C.楚辞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抒情浪漫风格的先河 |
D.京剧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成熟 |
10.
中国绘画在唐代多有富贵、臃肿、华丽、多彩的特征,到了宋代则有清雅、单调、简朴的特征。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
B.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
C.宋代忧患形势严峻 |
D.佛道思想的影响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