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课时同步君》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9059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迷恋戏曲。《旷园杂志》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者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这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装、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认可,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叶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京剧形成的条件。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简要说明理由。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相会,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了序文手稿,即下图。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材料二观察几幅宋代绘画。

材料三马致远的元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某旅游主管部门要在材料一中图前挂一个导游牌,对《兰亭序》出现的时代背景、书法特点进行介绍。请你帮忙完成。
(2)透过材料二的图片,你获得了哪些关于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体现了宋代怎样的时代特点?
(3)材料三的元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时代风貌?

2.单选题(共4题)

3.
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4.
下图是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通篇跌宕起伏,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这一作品的字体
A.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B.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5.
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南戏
6.
下列艺术作品中,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A.B.C.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