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898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6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彼特拉克作为文艺复兴的先驱,曾清醒地认识到他所处时代与前代的不同,他说:“当我赡前顾后的时候,我是正站在两个世界之间的人。”事实上,中世纪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同时也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可能性空间。一般的历史学家把文艺复兴这个时期描写成“从黑暗时代的灰烬里诞生的现代世界,或把它描写成一个发现世界、发现人类和在生活、思想、宗教、艺术等方面不受约束,自由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人们从关注“灵魂被基督拯救”转向了“基督拯救和人自身拯救的统一”。但丁代表作《神曲)建构的就是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和基督教思想融合混杂的世界。文艺复兴使传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而传统与变革的合力才是历史前行的永恒动力源。

——摘编自高永《“文艺复兴”复兴了什么?》

材料二  “在德意志,一直到15世纪末,当人文主义与宗教势力相结合的时候,人文主义才在本地的土壤中生根,而没有宗教势力,就不可能对中世纪晚期的世俗社会产生持久的影响。”路德便是在这种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中出现的。他强调“因为只有信才是得救,而有效的上帝之道的用法,如同《罗马书》十章所说,“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上帝的道不是借什么行为所能领受、所能爱慕的,乃是单借着信。”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路德:“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如薄伽丘亦说:“你应该知道,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薄伽丘面对世俗社会提出的人生平等观,被路德在宗教领域内提出——人人都是祭司。

——摘编自邓丽《路德的“因信称义”说及其人文主义精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兴起的相似社会背景及两者在形式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在思想主张上的共同点,并分析二者的相互联系。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
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
——摘编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二:宋应星(1587——约1666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及该成果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转为落后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分别提出了怎样的思想?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2)比较材料三与材料一、二,陈独秀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材料四的思想有什么重大影响?
(4)据上述材料,试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2.单选题(共15题)

4.
白居易《新乐府》中的《盐商妇》有如下描述:“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知。”材料中白居易所描述的经济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唐中央政府财政十分困难B.盐铁尚书执行政策不力
C.州县的盐利比中央政府少D.州县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5.
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反映出
A.苏格拉底代表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B.苏格拉底完全否定了智者学派的主张
C.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注入了理性精神
D.这种认识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6.
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尚书》《春秋》等七部经典。七部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
B.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7.
张之洞在《抱冰堂弟子记》中这样追述写作《劝学篇》(1898年4月撰写)的原委:“自乙未后,外患日亟,而士大夫顽固益深。戊戌春,佥壬伺隙,邪说遂张,乃著《劝学篇》上下卷以辟之。大抵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这表明张之洞
A.代表新旧不同的势力
B.对西方先进技术失去信心
C.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出路
D.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8.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的《世界文明史》认为:“路德由于他的因信得救学说而与罗马决裂;德意志群众之所以追随他,主要是因为他们卷入了宗教民族主义的浪潮;王公们之所以立路德教为其辖区官方教会,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绝对的政治主权。”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因信称义否定了罗马教皇的原有权威
B.统一的德意志宗教民族主义情绪浓厚
C.路德教适应了世俗王权的需求
D.多种因素导致马丁·路德反叛罗马教廷
9.
关汉卿在《关大王独会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A.显示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10.
罗素在《人类的认识》里写了首搞笑的诗:自然和自然律在黑夜中隐藏。上帝说,“让牛顿降生”,结果一切都豁然开朗。好景不长。魔鬼喊了一声, “嘿!让爱因斯坦降生”,于是又恢复了原来的情况。这里所指的分别是牛顿与爱因斯坦的哪项成就
A.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B.万有引力定律与电磁场论
C.近代力学理论体系与二项式定理
D.天文反射望远镜与光电效应
11.
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与时代对应正确的是
A.铁路出现于蒸汽时代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写于电气时代
C.相对论出现于信息时代
D.进化论出现于科学时代的开始阶段
12.
“宗其理(指天演之术)而大阐人伦治化之事,帜其学曰‘群学(社会学)’。‘群学’者何?荀卿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严复《原强》)这说明严复
A.利用传统文化介绍西方思想
B.认为进化论与儒学功能一致
C.提出西方思想源于中华文化
D.主张以救亡图存为首要任务
13.
黄遵宪是晚清著名外交家,1884年,他出任驻美国旧金山的总领事时,评价美国的民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但是在维新变法活动中,黄遵宪一跃而成为支持维新的开明官绅代表。他发生这种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A.洋务运动的失败促使清政府立宪
B.“师夷长技”思想被彻底抛弃
C.民族危机加深后变法潮流的推动
D.黄遵宪与时俱进思想不断进步
14.
梁启超从1899年到1903年在《清议报》和《新新民从报》两种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向国民广泛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理论和学说,竭力鼓吹民族主义、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民权等资产阶级的思想与精神。这反映出梁启超
A.认为西学是救亡图存的根本
B.引入西方君主立宪政体理念
C.以求在西学中找到救国良策
D.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15.
1919年6月20日,中国访问的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在当时的中国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A.戊戌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16.
1913年,钱玄同在浙江就职教育司长时,身穿孔子时代的深衣玄冠到军政府报到,并发表《深衣冠服考》向全社会推广,但没几年,却宣扬“共和与孔经绝不能共存”。这一变化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成为共识
B.钱玄同对儒学态度摇摆不定
C.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D.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17.
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说:“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材料反映出严复(   )
A.主张以进化论为维新变法的思想武器
B.提出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C.认为科学与民主是西方富强的根本
D.批评洋务派存在“遗其体而求其用”的错误
18.
下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带着清朝乌纱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年青人。这幅漫画反映了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

3.选择题(共1题)

19.在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可能具有1:1:1:1比例关系的是(  )

①F1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    ②F1产生配子类别的比例

③F1测交后代的表现型比例    ④F1自变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⑤F1测交后代的基因型比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