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改革与民主政治(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作者认为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材料一 梭伦改革与民主政治(梭伦)说:“我制定的法律,无贵无贱,一视同仁。”……双方(贵族和平民)都要适可而止,以公正为本。然而,在阶级社会中,根本利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梭伦受到了来自两方的攻击,被迫无奈,最后只身逃出希腊。
——冯俊科《西方幸福论一从梭伦到费尔巴哈》
材料二 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梭伦采取的保护平民有限政治权益的措施。作者认为梭伦无法达到改革目标的根本原因?梭伦的哪些观念对后世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2)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二的观点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唐初在军事上实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三时农耕,一时教战”。“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武则天时期,随着均田制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远,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唐玄宗时期,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府兵制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唐初在军事上实行与均田制相适应的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三时农耕,一时教战”。“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则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渐、绝祸乱之萌也。”
武则天时期,随着均田制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远,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唐玄宗时期,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初府兵制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3.
材料雅典历史上有两次重要的改革。公元前621年,在平民的压力下,贵族表示让步,授权执政官德拉古进行改革,制定了成文法。德拉古制定的法律,课罪极重,处刑严峻。他仍站在氏族权贵一边,从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安全出发,竟允许债权人可以将逾期不能归还负债的债务人及其家属卖至国外或沦为奴隶。对纵火、杀人、渎神乃至一般的盗窃,即使只是盗窃水果或蔬菜,也都要一律处以死刑。公元前594年,梭伦在平民的支持下,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进行了重大的政治改革。梭伦改革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最主要的是禁止以人身为担保的借债,取消以往一切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并由国家赎田为负债而被到国外为奴的雅典人。这一法案,以“解负令”闻名,在政治制度上,梭伦根据财产多少将全体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比较材料中提到的两次改革的异同点。
(2)对材料中提到的两次改革进行简要评价。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比较材料中提到的两次改革的异同点。
(2)对材料中提到的两次改革进行简要评价。
4.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由此,宋代从太学入手进行改革。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外舍生、内设生、上舍生)。《太学令》规定:“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次舍试,补上舍生。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崇宁元年(1102年)地方官学也实行“三舍法”。崇宁三年宋朝廷决定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由太学和各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1121年)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却仅限于以它考试升选生员,到贡举之年,选送一部分合格生员参加礼部省试。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是探索,但共同点就是坚持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取才应本之于学校。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材料:自科举制创立以来,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由此,宋代从太学入手进行改革。元丰二年(1079年)政府颁布《太学令》,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法规,重点是建立一套全面而严格的太学考试制度——“三舍法”(外舍生、内设生、上舍生)。《太学令》规定:“月一私试,岁一公试,补内舍生;间岁一次舍试,补上舍生。公试,外舍生入第一、第二等,升内舍;内舍生试入优平二等,升上舍。皆参考所书行艺乃升”。上舍上等,相当于科举及第,可由政府直接授以官职;上舍中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场——殿试;上舍下等的,可以直接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崇宁元年(1102年)地方官学也实行“三舍法”。崇宁三年宋朝廷决定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完全由太学和各地方官学按“三舍法”取士。宣和三年(1121年)罢天下“三舍法”,开封府及诸路并以科举取士,惟太学仍存三舍,却仅限于以它考试升选生员,到贡举之年,选送一部分合格生员参加礼部省试。北宋兴学和改革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虽然都只是探索,但共同点就是坚持把学校教育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紧密联系起来,坚持取才应本之于学校。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2.单选题- (共24题)
5.
公元前340年秦国商人李三不可能遇到的经历是
A.做生意时买卖公平,获得政府奖励白银十两 |
B.从齐国贩卖纺织品到秦,在秦国被课以重税 |
C.在市场上出售纺织品没有明码标价而被重罚 |
D.生意亏本致家境贫寒,家人被政府罚为奴婢 |
6.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D.民贵君轻 |
7.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封建化的过程 |
B.农耕化的过程 |
C.工业化的过程 |
D.汉化的过程 |
8.
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梭伦改革的措施中直接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是
A.颁布“解负令” |
B.实行财产等统制度 |
C.设立四百人会议 |
D.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
9.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而出逃到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他处。这个故事说明
A.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
C.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
11.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措施中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
①颁布“解负令”
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
④设立陪审法庭
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①颁布“解负令”
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会议
④设立陪审法庭
⑤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②③④⑤ |
12.
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秦国这一政策的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
D.有利于刺激士兵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
14.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6.
下列表述最能揭示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本质是
A.铁器的使用,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 |
B.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人们迫切需要扩大耕地面积 |
C.为提高生产效率,秦国以大规模的集体耕作取代以往的个体劳动 |
D.反映了秦国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 |
17.
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 D.实行军功爵禄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
19.
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 |
B.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理论武器 |
C.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 |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 |
20.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 |
B.戊戌变法 |
C.孝文帝改革 |
D.戈尔巴乔夫改革 |
22.
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25.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商鞅这项变法措施最重要的积极意义在于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
B.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
C.革除了陈风陋习 |
D.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 |
27.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
A.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
C.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D.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
28.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这里指的是( )
A.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 |
B.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 |
C.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俸禄制 |
D.改行三长制,迁都洛阳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