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巩固统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北魏统治者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的改革以太和十四年(490年)为分界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在冯太皇太后主政时以孝文帝的名义进行的改革;后一个阶段是孝文帝主政独立进行的改革。
材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划分孝文帝改革发展的阶段,结合各阶段具体措施说明各阶段突出特点(特征)
材料一 北魏的改革以太和十四年(490年)为分界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在冯太皇太后主政时以孝文帝的名义进行的改革;后一个阶段是孝文帝主政独立进行的改革。
材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划分孝文帝改革发展的阶段,结合各阶段具体措施说明各阶段突出特点(特征)
2.单选题- (共23题)
2.
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 ( )
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
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
3.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
D.民贵君轻 |
6.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
7.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
B.北魏当时的保守势力强大 |
C.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
8.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国人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①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②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
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①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②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
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9.
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
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 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
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 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1.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北魏孝文帝迁都原文,其意义是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②不仅打击了鲜卑贵族势力,而且加强了对中原统治
③促进了民族间交流和大融合
④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并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②不仅打击了鲜卑贵族势力,而且加强了对中原统治
③促进了民族间交流和大融合
④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并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2.
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A.屯田制 |
B.均田令 |
C.征役制 |
D.雇募制 |
17.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
18.
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这一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 |||
鲜卑姓 | 汉姓 | 鲜卑姓 | 汉姓 |
拓拔 | 元 | 贺赖 | 贺 |
丘穆陵 | 穆 | 独孤 | 刘 |
步六孤 | 陆 | 贺楼 | 楼 |
A.为消灭其它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
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
C.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割据局面 |
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
19.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
20.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
22.
《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公元前38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
B.立功将士 |
C.新兴地主 |
D.富裕农民 |
23.
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 |
B.推行汉化政策 |
C.加强集权 |
D.整顿吏治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