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重点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889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9/2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矛盾、巩固统治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北魏统治者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的改革以太和十四年(490年)为分界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在冯太皇太后主政时以孝文帝的名义进行的改革;后一个阶段是孝文帝主政独立进行的改革。
材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依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划分孝文帝改革发展的阶段,结合各阶段具体措施说明各阶段突出特点(特征)

2.单选题(共23题)

2.
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 ( )
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3.
秦国在正式变法前,秦孝公主持就是否变法问题进行争论,商鞅针对当时守旧势力的观点进行针锋相对的辩驳,下列观点属于他的是
A.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D.民贵君轻
4.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从社会进程的发展来看,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5.
商鞅在秦国变法,“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孝公大力支持变法
B.变法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C.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拥护
D.变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6.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加。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礼给秦孝公,各诸侯国也都派人来称赞。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国最先进行了变法改革
B.秦国的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D.各国害怕秦发动兼并战争
7.
(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当时的保守势力强大
C.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8.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国人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规定
①阻碍了经济发展的进程
②便利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
③有利于国家赋税的征收
④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
商鞅变法推行“军功爵制”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 ②削弱了宗室贵族的势力 
③形成了新的经济基础    ④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其表现是( )
A.北方荒地开垦、人口增加
B.平城成为著名商业中心
C.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
D.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11.
“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北魏孝文帝迁都原文,其意义是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②不仅打击了鲜卑贵族势力,而且加强了对中原统治
③促进了民族间交流和大融合
④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荒地并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
史料记载,北魏初年“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后来却纷纷“返旧墟”,导致这种变化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当时统治者实行了
A.屯田制
B.均田令
C.征役制
D.雇募制
13.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 )
A.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C.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倡导严刑峻法
14.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④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15.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出任宗主大多是
A.鲜卑贵族
B.少数民族首领
C.地方豪强地主
D.一般平民
16.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其目的除了改革旧的社会习俗,还有
A.增加赋税收入
B.提高军队战斗力
C.严格控制人民
D.打击贵族势力
17.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强化了基层管理的户籍什伍制
18.
下面表格所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这一改革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拔

贺赖

丘穆陵

独孤

步六孤

贺楼

 
A.为消灭其它割据势力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B.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C.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割据局面
D.促成了北方民族的大量南迁
19.
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20.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理解与材料相符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头平均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21.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22.
《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公元前38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23.
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24.
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北魏当时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3.选择题(共2题)

25.下列有关物质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26.蔡伦被当今世人誉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发明家之一”。是因为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