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朝统治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些人是怀着不同的目的到唐朝来的;他们中有些是处于猎奇,有些是心怀野心,有些会为了经商谋利,但是在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最主要的还是使臣、僧侣和商人这三类人,通往唐朝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商队走的陆路通道;另一条是船队航行的海上通道。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航海时代之后,中国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对我们有何启示。
材料一 在唐朝统治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些人是怀着不同的目的到唐朝来的;他们中有些是处于猎奇,有些是心怀野心,有些会为了经商谋利,但是在前来唐朝的外国人中,最主要的还是使臣、僧侣和商人这三类人,通往唐朝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商队走的陆路通道;另一条是船队航行的海上通道。
——摘编自薛爱华《撒马尔罕的金桃》
材料二 哥伦布之后所发生的的历史,不啻一个新世界的形成,这是两个旧世界相互碰撞的结果。到16世纪80年代中期,大帆船贸易兴起还不到10年,月港(今属福建漳州地区)已经是全球最重要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如今的月港已经变成了一个毫无特色的工业化时代的郊区。唯一遗存下来显示其昔日辉煌的是一座三层的六角形塔楼,不久前我去参观时,塔里到处可见流浪汉住过的痕迹:肮脏的毯子、空的方便面包装袋和色情杂志。站在塔顶,我只能看到一间印刷厂、冒烟的垃圾堆和长长的矩形菠菜田与烟草田。编年史上描述的舢板船“鳞次栉比”的码头,几乎都已经空了。只有地理形态没有改变:海港外是台湾海峡、台湾以及南海。——摘编自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外交往的特点,并分析当时中外交流繁荣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航海时代之后,中国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对我们有何启示。
2.单选题- (共15题)
2.
荷兰向海外扩张的有力组织形式是独占贸易公司。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许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自己的陆海军,有权力宣战媾和,有权力建立和管理殖民地。这反映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
A.建立垄断性的殖民贸易公司 |
B.以政府为后盾,官商勾结 |
C.殖民侵略以海上掠夺为主 |
D.商品输出与文化渗透相结合 |
3.
“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他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这段材料说明的是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
C.垄断形成并不断发展 |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
4.
迪亚士说:“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这说明
A.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播天主教 |
B.航海家把宗教理想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 |
C.迪亚士觉得海上探险能体现男子汉的气概 |
D.当时除欧洲外的其他地区还处在黑暗之中 |
5.
19世纪晚期,以非洲和中国为重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争夺与瓜分浪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几乎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此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B.全世界都成了列强的殖民地 |
C.第二次工业革命已趋于完成 |
D.争夺世界的主要国家是英美 |
6.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
7.
1927年到1936年,中国的工业增长率达8%以上,GDP飞速增长,9%的增长速度是同期日本的三倍,被称为“黄金十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原因是
A.西方因经济危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B.苏联对中国进行经济援助 |
C.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等大量建立 |
D.政府鼓励发展国民经济 |
8.
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记载:“就茶叶出口而言,在1846年由上海出口的只占全国出口的七分之一,1851年就增长到三分之一,紧接着在1852年超过全国出口的一半,1853年又进一步几乎达到70%,此后上海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这说明
A.上海是重要的通商口岸 |
B.中国传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
C.上海取代广州贸易地位 |
D.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先后提出“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由此可见
A.中国民众爱国热情高涨 |
B.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C.阻止革命成为时代主流 |
D.空淡救国不足为取 |
10.
史书记载:1873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
B.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
11.
从1849到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收之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则由23%上升到69%,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
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 |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
12.
光绪年间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该现象反映出
A.近代工业集中于上海 |
B.“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 |
D.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3.
外国资本主义一直是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座大山,民族资本主义常因帝国主义的入侵加剧而遭受重挫。下列可以突出证明这一观点的两个时期是
A.—战时期、一战后初期 |
B.—战后初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C.一战后初期、抗日战争时期 |
D.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 |
14.
据统计,九一八事变时外国人投资有42.8%集中在上海;七七事变前,外国人的银行业投资有79.2%集中在上海,进出口和商业投资有80%、工业投资有67.1%。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东部沿海受外国经济渗透最早 |
B.日本不断扩大侵华战争 |
C.国民政府忙于内战忽视建设 |
D.内地民族工业力量薄弱 |
15.
国民政府统治的某个时期,沿海工厂企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西部工厂数增加。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展开
B.目的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
C.意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保障了抗日战争所需物品供给

A.推动了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展开
B.目的是改变中国近代工业布局
C.意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保障了抗日战争所需物品供给
16.
根据学者的整理,牛耕主要有七种起源说:神农氏说、夏初叔均说、西汉赵过说、西晋说、春秋说、战国说、殷商说。目前主要论点集中在后三种起源说。这反映出
A.历史研究很难达成一致的结论 |
B.后期学者的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可信 |
C.年代越久远的历史记载越可信 |
D.因研究视角不同历史结论产生差异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5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