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875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8/15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由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请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李约瑟难题谈谈你的看法
2.
   材料一
孟德斯鸠(1689-1755)曾任波尔多市法院院长,后游遍欧洲,考察各国制度,潜心著述。他认为,专制就是君王集一切权利于一身,“完全按照自己一个人一时的与反复无常的意志行事”“法律等于零”。专制君王依靠唯上是从的官吏做爪牙,借助庞大军队和严峻刑罚进行统治,可任意征收重税、没收个人财产。在此制度下,“人的命运与牲畜别无二致,只有本能、服从于惩罚”。

——摘编自路易·戴格拉夫《孟德斯鸠传》

材料二
严复(1854-1921)曾到英国留学,后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意欲培养人才建设强大海军。但官场腐朽,使他认识到办理海军教育无法施展政治抱负。1895年前后,严复深为民族前途担忧,陆续发表文章,翻译西方著作,评论史事与时政,鼓吹学习西方民主。
严复尖锐批判中国专制政体:“国君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不独国主君上之权为无限也,乃至寻常一守宰,于其所治,实皆兼三权(刑、宪、政)而领之”,故无公正可言。他主张“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设议院于京师,而今天下郡县各公举其守宰”。他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郡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他主张通过鼓民力、新民德、开民智,逐步使国家走上民主法治之路。

——摘编自王拭主编《严复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孟德斯鸠、严复反专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的主张在那些方面与孟德斯鸠相同,有何主要差异。
3.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在梭伦以前的时代盛行的农村高利贷,以及地产的无限制的集中,都受到了节制。商业以及靠奴隶劳动日益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和工艺,都成了流行的职业……由货币、奴隶以及商船构成的财富日益增加,但是,这些财富已经不是仅仅用来购置地产,它已经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目的本身了。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商鞅与梭伦所采取经济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
(2)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在梭伦改革后的80年间,雅典社会就逐渐采取了一个它在以后数百年中都遵循着的发展方向”?

2.单选题(共19题)

4.
儒家主张“学而优则仕”,晋商家族则有“学而优则贾”的传统,这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晋商经营理念先进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D.科举制度已经衰落
5.
文艺复兴被称为“打破神学枷锁,高举‘人文主义’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但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也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
A.揭露教会腐败与神学的谬误反动B.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
C.倡导民主革命与反对专制D.表现现实生活与真实的人物形象
6.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7.
十七世纪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得到英国女王喜爱而进入国家剧场表演,18世纪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两本名著
①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
②都弘扬了各自文化传统中的人文元素
③都反映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④都把斗争矛头指向了世俗封建统治势力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8.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都主张人文主义思想。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同于智者学派的是
A.探究人的问题B.强调人的价值C.树立人的尊严D.注重人的道德
9.
“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这一现象反映出
A.人类社会开始成为欧洲探索的主题
B.宗教改革打破人们对教会的迷信
C.理性时代抨击教会的权威和愚昧
D.欧洲积极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思想
10.
中国在汉朝时主要是向外传播生产工具和先进的手工艺品,唐朝时向外传播的是政治制度、思想、文学艺术等。北宋及以后向外传播的主要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这说明了
①汉朝时我国以铁器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居世界前列
②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
③唐朝时各国普遍认同我国的儒家思想
④四大发明对整个世界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
明清时期,像年画、剪纸画等大量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实用性,这主要是因为
A.白话文开始兴起
B.理学兴盛
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12.
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
B.宋代发明了火药
C.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D.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13.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14.
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
A.绘画艺术B.书法艺术C.篆刻艺术D.戏剧艺术
15.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错误,乙正确
C.甲、乙都正确
D.甲、乙都错误
16.
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的结尾的一节中写道:“人类对于自己上升到生物阶梯的顶峰(虽然不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而感到有些骄傲,这是可以原谅的;而他已经上升到那里而不是最初被安置在那里的这件事实,可能使他希望在遥远的将来会更上一层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人类的进化途径自然发生
B.达尔文回避了人也像其他动物一样是通过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
C.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
D.它使《创世纪》中的真理受到人们的怀疑
17.
有学者说文艺复兴把神从人们的生活中驱逐出去;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把神从天文学中驱逐出去;17世纪造物主被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9世纪造物主被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17、19世纪造物主两次被驱逐是指
A.牛顿的经典力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B.牛顿的经典力学和宣扬理性的启蒙运动
C.伽利略的实验科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D.伽利略的实验科学和宣扬理性的启蒙运动
18.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B.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D.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19.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使用了很多新词语,如政治(politics)、进口(import)、出口(export)、新闻纸(newspaper)、铁路(railway)、铁辙(track)、火轮机(1iterature)等。这段材料表明魏源
A.关注西方的新知识、新技术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D.力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20.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据此推断,孙中山认为
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
B.民族和政治革命比社会革命更重要
C.政治与社会革命的目标可以迅速实现
D.中国的民生问题较欧美国家更容易解决
21.
(题文)在井冈山时期,***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
A.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逐渐探索出来
B.***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
C.***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明确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
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3.选择题(共2题)

2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2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