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中历史强化练习:商业的展与古代主要经济政策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8686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单选题(共8题)

1.
“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盐铁专卖
D.市坊制度
2.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但也有学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对中国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历史上大运河沿岸繁荣的代价是东部沿海的荒凉和寂寞”。该学者意在说明
A.历史上专制政权的保守B.运河阻挡了国人奔向海洋的步伐
C.统治者耽于享乐的腐朽D.海禁政策是运河沿岸繁荣的保障
3.
清初诗人屈大均有诗:“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清初
①官府垄断对外贸易
②丝织品是主要出口商品
③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④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4.
A.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步增强
B.城市的政治职能逐步增强
C.市民身份、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D.古代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
5.
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一书中认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各项可以为作者提供论据的是
A.偏远的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草市B.“市”突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大量兴起D.流通领域出现了新型生产关系
6.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经济初探》中写道:明清之时的太湖地区,市镇林立,大体形成了一个三五里一市、十数里一镇的局面。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商品经济
A.以农村为中心逐步向城市延伸B.不断进步并且逐步向农村延伸
C.以城市为中心缓慢向前发展D.游离于城市乡村之间逡巡不前
7.
《嘉靖吴江县志》记载:“(农村)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计日而受值者曰忙工。”长工、短工、忙工的出现最能说明吴江县农村
A.抛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出现了雇佣关系
C.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D.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8.
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写道:“外国人,包括欧洲人,为了与中国人做生意,不得不向中国人支付白银,这也确实表现为商业上的‘纳贡’……l6世纪的葡萄牙、l7世纪的尼德兰(荷兰)或18世纪的英国在世界经济中根本没有霸权可言。”欧洲人商业上的“纳贡”是为了换取
A.胡椒等香料作物B.玉米等粮食作物
C.丝绸等手工业品D.黄金等贵重金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