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文水县第二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867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9/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格拉底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人们只有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道德。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
材料二以下是启蒙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的言论伏尔泰: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这就是自由的人……
孟德斯鸠:每一个国家有三种权力:(一)立法权力;(二)有关国际事项的行政权力;(三)有关民政法规事项的行政权力……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卢梭: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康德: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请回答:
(1)有人说苏格拉底是18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先驱和战友,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
(3)概括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不断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材料一

材料二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唐朝,其实不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发明创造最多的国家。
材料三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片显示的哪项科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最久远?哪三项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谈谈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的朝代之一”的成就。
(3)材料三中的著名艺人是我国何时在哪一艺术领域中涌现出来的?这一艺术何时走向世界的?
(4)如果用上述材料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活动,请你帮助拟写一个研究课题的题目。

2.单选题(共19题)

3.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城内人民的生活、生产、商业面貌。其中在画卷最左端有一家称作“赵太丞家”的药铺的柜台上放着一架算盘。这能够说明(   )
A.当时珠算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B.当时珠算已由国外传入中国
C.商业发展推动了计算工具的使用
D.宋朝人最早使用算盘
4.
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5.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6.
历史学家在分析西方思想史时指出,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的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由此可见,这种分析体现的史观是
A.文明史观
B.唯物史观
C.整体史观
D.革命史观
7.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
B.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C.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D.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8.
意大利史学家布鲁尼(1369~1444)认为:历史是人自己的历史,人性和人的心理是历史发展的原因所在,必须排除上帝决定人类历史的观点。这反映了
A.史学领域出现人文主义思潮
B.神学丧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
C.宗教改革在意大利取得突破
D.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进入高潮
9.
苏格拉底坐牢时,听到有一犯人在唱一首新歌,就要求教他唱。唱歌的犯人很吃惊:“您就要被处决了,为什么还要学唱新歌啊?”这个伟人回答:“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唱一首歌。”这体现了苏格拉底的什么思想
A.人是万物的尺度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D.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10.
雕塑家罗丹(1840一1917年)在参观博物馆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时,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气息,那是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十八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主要指的是
A.提倡归纳或实验的方法B.以理性的方法,思考人类社会的现象
C.尊崇人文主义,否定天主教的教规D.倾向自由、平等,反对君主政体
11.
“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以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呎的小动物(注:指人类)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因此,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伏尔泰肯定人是世界万物的中心B.近代科学的兴起促成启蒙运动的发生
C.启蒙思想家指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D.启蒙思想家强调人的情感和个性
12.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B.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C.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D.使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遭到沉重打击
13.
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材料表明
A.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B.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14.
学术界公认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
A.意在笔先,以形写神
B.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笔意奔放,体势连绵
D.真景实现,返璞归真
15.
历史上的曹操统一了北方,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战乱的时代是做了一定贡献的。但是由于不是汉朝的“正统”,在清代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雄”。这一现象说明这部小说
A.为迎合读者修改了历史
B.情节与人物是作者虚构的。
C.评判历史受儒家思想影响
D.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
16.
莱布尼茨说:“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
②不重实用
③不注重科学分析
④注重经验总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
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这说明当时中国:
A.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B.玉米种植已经比较广泛
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
湖南湘西传出令中国考古界兴奋的消息:大批秦朝官方文书档案重见天日,至今已出土数量达36000件。这批文书属于地方县政府档案,从秦始皇完成统一中国之年直至他去世,一年不缺。请推测这批书写在竹木简上的秦代文书档案的主要文字字体是
A.甲骨文
B.小篆
C.草书
D.楷书
19.
许倬云在《我者与他者》中提到:“历史其实是不公平的,若除掉南方文化的成分,中国文化系统将失去不少颜色。试想:中国文化没有了‘南方之强’即没有了(  ),中国的韵文诗赋,将是如何?”据此判断,(  )应该填的是
A.诗经
B.楚辞
C.唐诗
D.宋词
20.
元朝马致远的《汉宫秋》以西汉元帝时昭君出塞的故事为题材,描绘了元帝时国势衰弱,匈奴兵犯境,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昭君被迫出塞和亲,行至汉匈交界的黑江,投江自杀。这说明
A.文学艺术一定程度体现社会思想
B.元曲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元曲的兴起促进了封建社会瓦解
21.
1521年,德国威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

3.选择题(共2题)

22.

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更多的好处”是指(    )

23.

马克思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更多的好处”是指(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