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六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863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7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美国为了转嫁危机和垄断世界金融,其要点是放弃金本位,使美元贬值。在西部产银州的推动下,美国通过了《购银法案》,购银十三亿银圆。这样,它在金银的储备量上,均可居世界首位,既可“实现垄断世界金融之大权,借以执世界盟主之企图”,又可刺激世界上以白银为货币的国家的购买力以倾销美国的过剩商品,摆脱经济危机。美国的高价购银使银价暴涨,纽约的银价由1933年的每盎司27.50美分升为1935年的每盎司74.69美分,美国西部七州银铜锡矿业恢复,就业增加。但是中国白银在1934年和1936年分别外流到美国2.56亿元、2亿元,通货紧缩,百业萧条。
——整理自董长芝《试论国民党政府的法币政策》
材料二  1935年1月,基于当时中国的银本位币制受到美国白银政策的严重冲击,蒋介石和孔祥熙曾密商派特使赴美,就中国废除银本位和“统一币制”与美方沟通。1935年春夏,日本在华北屡屡发难,蒋介石颇为担心其将影响全局的稳定,曾急电孔祥熙要做好金融币制方面的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在币制改革令颁布之前,蒋介石作为军事最高领导人,多次颁令严禁地方部队和地方政府擅自发行钞票,要求以中央银行钞票取代地钞。抗战前后担任国民政府经济顾问的美籍专家杨格,后来在评价1935年的法币政策时指出:“1935年币制改革又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成功地稳定外汇率,并制止通货紧缩,因而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
——整理自吴景平《蒋介石与1935年法币政策的决策与实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大萧条时期通过《购银法案》的目的和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35年中国实施法币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北宋末年,在与西夏接壤的陕西四路和河东路西部地区,编组少数民族的部族兵,称为“番兵”。北宋初期,鄜延路金明县(今陕西安塞北)李士彬家族世代任北宋的番兵首领,抗御西夏,康定元年(1040年)为西夏所袭杀。次年,王尧臣提出重组番兵后,番兵成为宋军的主要兵种之一。陕西四路的番兵,分为番兵与强人,番兵使用官马;而强人使用自备马,称为壮马。治平二年(1065年)时,番兵集中在鄜延路,计1.4万多人;四路强人计9.1万多人,两者合计10万多人。各路番兵都以部族为基础编排。按部族大小,大首领为都军主,作为各级番兵长官。立功后另授刺史、诸卫将军,及诸司使、副使和承制至殿侍(大小使臣)衔。
——摘编自《宋代军事制度》
(1)根据材料,说明宋朝西北番兵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西北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影响。
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联共(布)十八大上申明:苏联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保持谨慎态度,不让那些惯于从中渔利的战争挑拨者把我们卷入冲突中去”。8月20日晚,希特勒致电斯大林,要求商讨签约事宜。8月23日,两国正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不仅帮德国摆脱了两线作战的困境,而且束缚了国土辽阔、军事力量强大和反侵略决心坚定的苏联,模糊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认识,阻挠并推迟了英法与苏联之间反德统一战线的建立,最终直接推动了二战的全面爆发。“苏联直接死于战场的人数是2700万。”另据统计,苏联有1700座城镇和7万个村庄被夷为平地,被摧毁和损坏的工厂企业达31850个。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大林同德国人签约也像英法政府推行的绥靖政策一样,从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
——摘编自任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二战的爆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4.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观应(1842—1921年)字正翔,号陶斋,广东香山人,曾为宝顺洋行、太古洋行的买办,后得到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赏识,在上海机器织布局与上海电报局任总办、帮办等职务,同时又自营企业。郑观应指出想改变贸易颓势,吾得以一言断之日:“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之掊克敝国无形。”……值得肯定的是,郑观应提倡商与工的结合,工艺精巧使“拙者可巧,粗者可精”。这样就增强了与外国商品竞争的能力,如何提高工艺精美度?郑观应主张采用机器制造,他列举在丝织业、纺纱业等行业由于西方用机器生产,其产品远比中国用手工生产出来的货物要精致。他还指出,资本主义国家“以商为战,士、农、工为商助也,公使为遣也,领事为商也,兵船为商事也”,不仅如此,“国家不惜重资,备加保护商务也”。

——摘编自谢毓洁《评郑观应的商战思想》

(1)根据材料,概括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郑观应的经济思想。

2.单选题(共4题)

5.
下图为西汉主要商业交通路线和手工业分布图。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农业是自给自足模式
B.商业贩运的范围广泛
C.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已实施
6.
1530年,马丁·路德建议政府把煽动暴乱……的人统统处以极刑。上述行为表明马丁·路德
A.仇视教会势力
B.捍卫信仰自由
C.维护上帝权威
D.着眼社会稳定
7.
古希腊早期,法庭审判时不允许代理辩护,而判定罪罚的陪审团是由普通民众组成的,他们往往受双方在法庭上演说的影响,结果常是善辩的当事人获益,口拙的人吃亏,由此产生了教人辩论、授人辞章的“智者”。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人文思想产生与民主政治有关
B.法治的建立经历了漫长过程
C.城邦经济政治获得高度繁荣
D.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8.
1990年,邓小平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设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邓小平意在说明
A.要与时俱进代表人民利益
B.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
C.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
D.要团结一致解放思想向前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