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江西宜春市奉新一中高一下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8449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7/2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人类历史实现了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重大跨越,人类社会开始了工业文明的全球扩张。
材料二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民众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处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赞:“我看到这列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一去不返了。”
材料三
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请回答:
(1)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的工业部门?
(3)结合材料一、二、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两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出任意四点即可,照抄原文不给分)

2.单选题(共11题)

3.
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期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4.
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说:“(清朝前期因)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而)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农耕经济高度发展B.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对外贸易空前发达
5.
唐代诗人姚合诗曰:“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此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社会动荡,田野荒芜B.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
C.重商抑农政策的推行D.商业的繁荣发展
6.
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来看,上述观念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C.不利于工商业资本的积累
D.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7.
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B.维持社会等级C.重义轻利D.重农抑商
8.
1603年,以为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9.
有学者认为,19世纪的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非是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当时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基于
A.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B.确立国际经济交流准则
C.贯彻自由贸易理论D.保护本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10.
下表为1000—1890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1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年份
日本
中国
西欧
1000
1500
1820
1890
数据不详
2.9
12.3
16.0
3.0
3.8
3.8
4.4
0.0
6.1
12.3
31.0
 
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战乱导致人口流动    B. 社会财富的增加
C. 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D. 经济结构的变化
11.
某中学的“福建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图)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福建工业化一瞥B.福建,红色的摇篮
C.改革开放在福建D.福建近代化的发展
12.
下面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 6
 
A.国家经济政策B.经济发展规律
C.产业结构现状D.国际关系格局
13.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这从侧面反映了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
C.城乡差别的消失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

3.选择题(共6题)

14.小明打开窗户,能闻到窗外桂花香,这是{#blank#}1{#/blank#}现象,说明了{#blank#}2{#/blank#},小明还看到附近工厂的烟囱冒出黑烟,弥漫到空气中,小明认为是同样的物理现象,你认为对吗?答{#blank#}3{#/blank#}(填 “对”或 “不对”).
15.

近年以来,公益生活不断刷新大众视野。《喜马拉雅守护者》的作者蒋玲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西藏做10年公益,“换个活法”。在雪域高原纯净阳光的照耀下,蒋玲对公益的理念悄然转变,她认为“生活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公益”,把自己管理好,乐观地释放正能量,就是在为社会整体和谐发展做出公益奉献。对材料中蒋玲的行为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生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③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

④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6.

近年以来,公益生活不断刷新大众视野。《喜马拉雅守护者》的作者蒋玲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在西藏做10年公益,“换个活法”。在雪域高原纯净阳光的照耀下,蒋玲对公益的理念悄然转变,她认为“生活本身就可以是一种公益”,把自己管理好,乐观地释放正能量,就是在为社会整体和谐发展做出公益奉献。对材料中蒋玲的行为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生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③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

④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17.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水平弹簧系住,并用倾角为30°的光滑木板AB托住,小球恰好处于静止状态。当木板AB突然向下撤离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为 (     )


18.如图是体重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图,当测量者站在体重测量台上时,滑片 P 会滑动到金属片 BC上的某一位置,体重显示表就能显示出测量者的体重.下列关于这种体重测量仪分析正确的是( )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选择题:(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