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2018届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同步测试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8375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3/30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中国古代官方以法令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一般是传子不传女,怕女儿出嫁后把技术外传别家。这种传继方式,继承的对象稳定可靠,家庭经验不断积累;但同时也变得保守僵化,因循守旧,不求革新和提高。……中国古代有许多十分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后来都相继失传,就同这种继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商帮
经营理念
存在时间
徽商
贾而好儒,财自道生
明中期至清中叶
晋商
义中取利,信誉第一
明代洪武年间至民国时期
福建
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明嘉靖至民国初
广东
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明嘉靖末至今
山东
重土安乐,诚实守信
明末至民国前
宁波
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明末清初至今
 
——张正明《中《十大商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2)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手工业保持传子不传女的传习方式的原因和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商帮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商帮得以兴盛的条件。

2.单选题(共16题)

2.
吴江县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a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商品经济促进古代的城镇化
B.明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
3.
贡德·弗兰克认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经济现象最早出现于宋代的是
A.形成地域性商人群体
B.出现国际性的商业大都市
C.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
D.形成南青白北的制瓷体系
4.
宋代开封、临安城中没有分隔整齐的坊、市,而是呈现出一种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相互混杂。这表明宋代
A.商业发展打破空间限制
B.阶级划分不明显
C.重农抑商观念不断强化
D.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5.
宋代“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据宋史专家周宝珠研究,熙宁十年(1077年)县以下税收单位有1013个,元丰末年(1085年)有正式市镇1871个。这表明宋代
A.城市化不断发展
B.行政区划不断调整
C.农村草市发展迅速
D.财政收入大量增加
6.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会子初行,止于两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除亭户盐本用钱,其路不通舟处上供等钱,许尽输会子。其沿流州军,钱、会中半。民间典卖田宅、马牛、舟车等如之,全用会子者听。”下列对南宋会子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会子是官方发行的法定货币
B.会子使用的范围比较广泛
C.会子是唯一流通的法定货币
D.会子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7.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取作商贾。”这首唐诗不能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A.商人众多
B.商业繁荣
C.农村破败,天地荒芜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8.
宋高宗说:"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几十万缗,皆宽民力也。"此谕主要强调应
A.重视官吏选拔
B.加重海关税收
C.重视海外贸易
D.放弃抑商政策
9.
有人从《辉煌繁荣的中国古代商业都会》一文中找到一处错误,这处错误是
A.春秋战国时期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已经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
B.隋唐时期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C.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
D.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名镇,如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等
10.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这首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估乐客》诗反映了
A.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
B.一些商人遭到劫杀,危及生命财产安全。
C.一些商人富可敌国、势撼乾坤。
D.一些商人与官府勾结、穷奢极欲。
11.
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
A.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B.体现了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
C.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D.体现宋代政府软弱的民族政策
12.
“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在。”法国学者谢和耐的这段记述表明
A. 城市的经济功能受到削弱
B. 小农经济丧失了主导地位
C. 商业发展打破了时空限制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13.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材料反映出唐朝时期(   )
A.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B.商业交往的形式多样
C.经商的人很多
D.商业交往有时间限制,说明坊市界限仍未打破
14.
唐代歌咏扬州的名诗佳句很多,有陈羽的“霜落寒空月上楼,月中歌吹满扬州。”李绅的“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司马光的“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由此可见当时的扬州
①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势力强大
②城市中饮食服务设施完备
③突破时间限制,夜市繁荣
④商业运输主要借助水路进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5.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两广总督的奏折中写道“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卖湖丝(湖州等地出产的生丝)并绸缎等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材料说明( )
①乾隆年间广州是对外通商口岸
②中外间“丝──银”贸易兴盛
③江南地区的桑蚕丝绸生产发达
④官营手工业垄断了丝绸的生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6.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材料描绘的是
A.汉都长安B.隋朝洛阳
C.唐都长安D.宋都东京
17.
推行“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政策的时期有
①商周
②战国
③西汉
④明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选择题(共1题)

18.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产生万紫千红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