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河北邢台三校高一下第三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8352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6/8/17

1.单选题(共15题)

1.
据记载,从西周至春秋中期,社会基本生产单位是父、子、孙三代的父系大家庭,而到了战国初期,基本生产单位则是“治田百亩”的“五口之家”或“八口之家”的小家庭。此变化说明
A.铁犁和牛耕得到了普及
B.西周井田制的生产方式开始瓦解
C.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形成
D.个体小农生产组织形式逐渐形成
2.
唐朝铁的年产量达一千多万斤,而宋朝铁的年产量是唐朝时的三倍。明朝时,铁的年产量竟高达九千万斤以上,且产量在世界各国中居于领先地位。材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
A.冶铁技术领先世界B.宋明两朝战争频繁
C.封建经济持续发展D.官营冶铁效果显著
3.
有学者说:“与秦朝相比,汉代抑制对象虽然也是‘贾人’,但不包含工矿业者,也与秦朝的‘上农除末’有区别:‘除末’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层面全方位剥夺式的,而汉代‘抑商’趋于政治性的,重点在于打击。”这反映汉代“抑商”的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B.增加政府财政收人
C.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D.束缚工商业者思想
4.
观察下列形势图,下面符合图中所反映的封建朝代信息的诗句是
A.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B.转尽柳堤三百曲,夜桥灯火看扬州
C.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
D.富室称雄当属晋,江南新贵必徽客
5.
“欧洲探险者和他们的追随者在世界各地的民族之间建立了联系,各个人群之间的互相反过来产生了规模空前的交流,这些交流跨越了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区域。”这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活动
A.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B.使各个文明地区文化逐渐统一
C.消除了世界各地区的民族隔阂
D.促进了各地物产和人种的交流
6.
汤普逊在《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写道:“1500年以后,(欧洲)民众生活水平下降了,而实业阶级却发了大财,正像经济危机时代的暴发之徒经常所做的那样。”这一现象的背景是
A.欧洲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
B.亚洲商品对欧洲的冲击
C.美洲黄金白银的大量输入
D.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剥削
7.
据徐珂的《据稗类钞》记载,1865年,“英人杜兰德于同治乙丑七月,以长可里许之小铁路一条,敷于京师永宁门(宣武门)外之平地,以小汽车始其上,迅疾如飞,京人诧为妖物。旋经步军统领饬令拆卸,群疑姑息。”此记载可用于说明
A.中国开始了交通近代化
B.清政府尝试铁路建设
C.西方对华经济掠夺加剧
D.愚昧不利于社会进步
8.
“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要求投资于技术发明创造以节省劳动力,增加生产效率的呼声相应提高”,这使英国于18世纪下半叶引发了工业革命。材料表明工业革命
A.受社会需求的直接推动而发生
B.是海外市场发展的产物
C.开始于改良蒸汽机的发明
D.是手工生产技术改进的结果
9.
下面是1857——1905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卡特尔(垄断组织)数量增长情况统计表。由此可推知,当时的德国
A.政治统一是垄断组织出现的主要原因
B.生产关系变革助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在19世纪50年代
D.已经是一个重工业占主导的资本主义国家
10.
1845~1858年间,外商在中国开有7家船舶修造厂,2家分设于广州、厦门,另5家在上海。1843~1894 年,外国资本在上海有27家船舶修造厂。而这一时期中国民间资本开办有100余家工厂,主要设在上海、广州,其他各厂也都零星建立在通商口岸或与其邻近的地方。这表明
A.外资企业诱导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B.近代中国工业地域分布特征明显
C.当时通商口岸传统经济已经瓦解
D.中国工业的近代化从重工业开始
11.
1926年3月2日出版的《银业周刊》 记载:“五卅案后抵制日、英货其盛,因纱市情大俏”, “呆滞不动之本国布顿见活动。”材料表明
A.反帝斗争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B.反帝斗争迫使列强放弃了经济侵略
C.纺织业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力
D.民族工业发展主要受英日两国阻挠
12.
严国海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一文中提到:“国民政府颁布了《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办法》。至1936年,共核发民丰造纸厂船牌卷烟纸等专利证书共69件。”这说明对该时期民族企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是
A.政府举措
B.社会思潮
C.观念转变
D.反帝运动
13.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基本方向”是指
A.增强企业的活力B.下放权力以让利
C.转换和创新体制D.调整好工业政策
14.
1982年12月,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中提到,“这种经营方式,它只不过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是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最终激发了农民发展“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这种经营方式”
A.促进了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生产B.奠定了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基础
C.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根本变革D.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发展
15.
下面是有关戈尔巴乔夫在位时期苏联经济的相关信息表。据此可知,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时间
指标
1985年
1991年
黄金储备(吨)
约2500
240
1 美元对卢布的官方汇率(卢布)
0.6
90
经济增长率(% )
2.3
-11
肉类价格(卢布/千克)
2
100
石油出口量(百万桶)
1172
511
外债(亿美元)
105
520
 
A.坚持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B.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源
C.重点放在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领域
D.使苏联的经济环境恶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0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6